健字,最早是指形体健壮、强盛,因此有健身、健壮的习用词,《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为此意;健康的康字,主要指心态坦荡、宁静,因此有康宁、康泰的说法。所以,我国古代的健康观就包含了身心的健康。中医学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人的生命是肉体(形)与精神(神)的统一体。所谓健康,就是人体形神的统一,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维持在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健康是动态的,是可调的。处于平衡状态就是健康,即所谓“阴平阳秘”。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血的和谐。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
 
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
 
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此三条内容与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显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二、未病的概念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则对什么是治未病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未
 
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
 
    从字义来看,“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未病”,并不全是没有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则表明此时人体处于既病防变期,肝已病,而脾尚处于未病状态。
 
    无病期,即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此时应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身体健康时的养生防护,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予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运气七篇中更有众多,根据当年五运六气盛衰“司岁备物”、防治疾病的论述。
 
    此外,部分人群处于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内生或外来),但尚未致功能活动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