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内关穴处加压,用探测棒压在病人耳廓上的脊髓穴处,慢慢调整仪器,使发出嗡嗡声为止。
  3.移动探测棒,沿耳廓的解剖位置,自上而下进行探测,一般先测耳甲腔、耳甲艇,后测对耳轮、三角窝,再测耳舟、耳轮、耳垂等,逐点探测,发现阳性反应(仪器发出嗡嗡声)及时记录。对病人主诉的各种症状,需要在各相应或相关部位仔细探查。
  4.仪器所用电池的电压高低,对仪器的灵敏度影响很大。应经常测定电压,及时更换电池。
  5.探测时压手的轻重要适当。一般在耳垂、耳甲艇、耳甲腔、三角窝、耳舟等皮肤柔软组织的表面,电阻较低,用的手法也就要轻一些;对耳轮、耳对屏等皮肤暴露处表面,电阻高,压力要适当重一些。
  6.阳性反应与探测棒压迫时间的长短、重复压迫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同一点上,压迫时间不宜过长,重复压迫的次数不宜过多。
  7.耳廓皮肤电阻大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匀人耳壳皮肤红润柔软,电阻较低,老年人及从事室外工作的人,耳壳皮肤较为干燥,电阻较大。冷热气候的变化世有很大的影响,严寒天气皮肤电阻大,盛夏季节皮肤电阻小。测定时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8.正常的情况下,耳廓不同部位的电阻大小也不一致。如子宫、膀胱、大肠、食道、三焦、内分泌等穴处电目往往较小,在分析时也必须注意。
  四、耳廓视诊的辨证诊断
  在耳廓视诊的实践中,须认真观察“一病多种反应”和“一穴多病反应”的特点。
  1.点状、片状红晕或充血,有的边缘红晕,或红色丘疹,并有油脂及光泽者,多见于急性炎症性疾患。
  2.点状或片状白色,凹陷,隆起,白色丘疹,均无油脂及光泽者,多见于慢性器质性疾患。
  3.结节状隆起或点片状暗灰色,多见于肿瘤。
  4.糠皮脱屑(不易擦掉),多见于各种皮肤病或吸收代偿功能障碍等疾病。
  5.线条状或圆形、半圆形的白色或暗灰色的疤痕,多见于各种手术后及外伤的疤痕。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