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剂
2009/2/13 10:59:02

   (感冒、咳嗽、喘证、肺痈、肺结核、胸痛、咳血、吐血、衄血、头痛、呕吐、呃逆、泄泻、腹胀、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痢疾、便秘、肝炎、黄痘、肝硬化、胁痛、胆囊炎、便血、水肿、虫病、心悸、怔忡、失眠、冠心病、癃闭、淋证、阳痿、遗精、健忘、.盗汗、血液病、甲状腺肿、糖尿病、中风、癫狂、癫痫、痹证、疮疡、痈肿、跌打损伤、骨折、附骨疽、破伤风、泌尿系结石、疝气、乳痈、瘰疬、肠痈、痔疮、紫白癜风、风疹、隐疹、疥疮、臁疮、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妊娠呕吐、胎动不安、流产、胎儿不下、恶露不止、产后头痛、产后缺乳、小儿咳嗽、哮喘、小儿呕吐、泄泻、疳积、惊风、遗尿、夜啼、脱肛、急性视神经炎、眼外伤、流泪症、翳膜、外障、内障、青盲、倒睫、脓耳、耳鸣、耳聋、鼻衄、鼻塞、鼻渊、乳蛾、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散剂疗法是用一种或数种药物的干燥粉末,按处方剂量规定,均匀混合后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书只着重介绍内服散剂。 
  散剂疗法也是中医的传统独特疗法之一。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用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五苓散、硝石巩石散等,一直沿用至今。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也载有不少散剂。及至宋代,散剂疗法更日趋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对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散剂的制备方法上,《名医别录》对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外用散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最为丰富。清代医家也有诸多创新。由于散剂表面积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 
  【操作方法】 
  内服散剂一般轧为粗末即可。可分为粉碎、过筛、混合等步骤。
  药物的粉碎,为散剂的重要操作步骤之一。即将药物按处方要求分别进行加工炮制,干燥后,根据药物性质进行粉碎,其粉碎操作又分如下几种。
  1.共研法一般药粉如无特殊胶质、粘性或挥发性者,可用共研法,如烫火散等即用此法。
  2.分研法凡处方中含香气浓郁的药物(如麝香、冰片等),或贵重药物,须采用分研法。如锡类散、珍珠散等即用此法。
  3.掺研法凡处方中含有油脂较多的药物(如胡麻子),或颗粒较小的药物(如车前子),均须将此类药物先行研碎,再与其它药物细末掺和均匀。
  4.配研法有研细和使药物混合均匀的双重意义,如安宫牛黄散等即用此法。
  5.串研法凡处方中含有粘性较强的药物(如地黄等药)时,可将处方中其他药物预先粉碎,取部分粉末与粘性药物串研,使成碎块或颗粒,低温干燥后,再共轧成粉。 
  二、过筛
  药物粉碎后,粉粒大小不同,必须通过筛,使粗粉与细粉分离,以得大小均匀的药粉。根据临床及制药的要求,散剂药粉的粗细有以下要求。
  1.煮散以能通过2~3号药筛,成为粗末即可。
  2.一般内服散,以能通过80~100目细筛,成药粉为准。
  三、混合
  混合也是制备散剂的重要过程,混合的均匀程度,可直接影响疗效和外观。对含有毒性药物的散剂,尤为重要。 
  1.过筛混合适用于处方中无分研药物的粗料散剂,如牵正散等。
  2.套色混合适用于处方中含有细料的散剂。如安宫牛黄散等。
  四、某些特殊散剂的配制
  1.含有毒限剧药的散剂 应用等量递加法加入赋形剂制成倍散。倍散浓度依药物剂量而定,如剂量在lOOmg以下者,可配成1:10;如剂量在IOmg以下者,可配成1:50或1:100。常用的赋形剂有乳糖、淀粉、葡萄糖等。
  2.含液体成分的散剂
  (1)含挥发油的散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