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十五)肿瘤科疾病

[日期:2009-01-1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1.肺癌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肺癌,为肺原发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咳嗽、痰中带血或胸痛,是早期较为常见的症状;晚期可出现感染、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或发绀,甚至出现恶病质等。胸部X线摄片、支气管及血管造影、 CT、E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小细胞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值升高[正常值低于20微克/升(μg/L)],阳性率可达80%左右,可作为肺癌的标志物。

    (3)癌胚抗原(CEA)测定:肺腺癌癌胚抗原阳性率可达70%左右,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

    (4)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肺癌进展期,β2-微球蛋白的阳性率为60%左右。

    2.食管癌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病死率在我国仅次于胃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位。早期可出现咽下哽噎感、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感等,后期可有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声音嘶哑(癌压迫喉返神经)、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失水或恶病质等。X线钡餐检查、内镜及CT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食管黏膜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

    (2)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明显升高,其中Ⅰ期增高者为30%,Ⅲ期增高者为89%。

    3.胃癌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各种癌症之首位,占我国各种死因的第二位。早期胃癌常无特异的症状,进展期胃癌因癌的类型、部位的不同和有无转移,常有不同的表现。早期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沉重感、不适感或剧痛,晚期可出现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嗳气、体重减轻、进行性贫血、恶病质状态等。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检查、超声内镜或色素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1)粪便隐血检查:约半数患者粪便隐血可持续阳性。

    (2)血沉(ESR)测定:增快。   

    (3)血红蛋白(Hb)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Hb下降。

    (4)胃酸测定:约半数患者胃酸缺乏,1/4~1/2患者为低胃酸,部分患者胃酸正常或偏高。

    (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增高,正常应<5微克/升(μg/L);甲胎蛋白(AFP),胃癌时可升高;α2-糖蛋白(α2-GP)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8%~83%;糖抗原-72-4(CA-72-4),消化系统肿瘤,尤其胃癌时可升高;胚胎硫糖蛋白抗原(FSA)为阳性,阳性率达96%;糖类抗原125、19-9(CAl25、CAl9-9),均可升高。

    (6)胃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胃液茚三酮反应可为阳性,阳性率达87.5%;胃液癌组织癌胚抗原,胃癌时显著升高;胃液胃癌相关抗原阳性,阳性率为80%~84%。

    (7)胃脱落细胞检测:找到癌细胞,可以确诊。

    4.大肠癌

    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日趋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由腙瘤癌变而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期除排便习惯改变外,可反复便血(以黏液血便为主),晚期有不规则发热、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贫血、恶病质等。肝转移可致肝肿大、黄疸、腹水等。右侧结肠癌以排便习惯改变为多见,左侧结肠癌以慢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直肠癌可有里急后重、排便不畅感等。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粪便隐血试验(OB):可为不同程度(+~+ + + +)阳性,灵敏度较高。

    (2)结肠镜活检:可确定诊断及癌型期等。

    (3)肿瘤指标检测:癌胚抗原(CEA)升高,甲胎蛋白(AFP)阳性;结肠癌细胞相关抗原(CCA)可为阳性,阳性率达50%。

    5.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期肝癌可分腹部肿块型、发热型、急腹症型、黄疸型及消化道出血型等,各型表现不同。超声显像、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肝动脉造影、肝穿刺等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

    (1)甲胎蛋白(AFP)测定:约70%肝癌为阳性,准确率可达98%,并可作为普查肝癌的手段。

    (2)铁蛋白及酸性同工铁蛋白测定:肝癌病人前者约50%阳性,后者约70%阳性。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同工酶测定:肝癌病人80%~90%阳性,小肝癌仅10%~20%为阳性。

    (4)凝血酶原(DCP)测定:有较高专一性,等于或大于250微克/升(μg/L)为阳性(正常为50微克/升),阳性率为72.3%。

    (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测定:肝癌患者80%~90%阳性,小肝癌仅10%阳性。

    6.小儿恶性原发性肝肿瘤

    它是小儿中最常见的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前者多见于3岁前小儿,而后者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临床上多以右腹或右上腹出现肿块(后阶段肿块可突然增大)而引起重视,常伴有厌食、呕吐和间隙性腹痛,晚期可有发热、黄疸、体重下降、腹壁静脉怒张及腹水所致全腹增大等。胸、腹X线摄片,X线透视,B超,CT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红蛋白(Hb)检查:晚期出现贫血,Hb降低。   

    (2)肝功能检查:约20%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BIL)及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3)肿瘤标志物测定:80%患儿甲胎蛋白(AFP)阳性,10%~20%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同功酶可为阳性。

    7.胰腺癌

    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以逐渐加重的上腹痛、食欲减退、消瘦、黄疸、肝脾和胆囊肿大等为特点。B超、CT、磁共振、经皮肝内胆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二胆检查:有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BIL)强阳性;完全阻塞时,尿胆原(URO)可为阴性。

    (2)粪便常规检查:有阻塞性黄疸时,粪便呈灰白色,粪胆原减少或消失。

    (3)血清酶测定:有阻塞性黄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5´-核苷酸酶(5´-NT)、脂蛋白-X(LP-X)等均可升高。

    (4)淀粉酶(AMY)及脂肪酶测定:胰管梗阻或并发急性胰腺炎时,两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均可升高。

    (5)血糖(GLU)测定:胰岛细胞被癌破坏时,可引起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6)胰腺癌标志物测定:糖类抗原-19-9、胰腺肿瘤抗原(POA)、胰腺相关抗原(PCAA)的阳性率均在67%以上,特异性为96.43%;胰腺相关抗原与胰腺特异性抗原(PaA)联合监测诊断正确率可达94.04%;糖类抗原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指标,正常值小于37单位/毫升(U/ml),诊断正确率可达90%。

    (7)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可升高。

    (8)胰腺穿刺液检查:穿刺液涂片找到癌细胞,阳性率较高。

    8.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简称甲癌,为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四型。甲癌一旦累及邻近器官,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等。甲状腺淋巴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分化型甲癌血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异常升高,可高于10微克/升(μg/L)。

    (2)血清降钙素(CT)测定:如降钙素值,男性高于100纳克/升(ng/L),女性高于25纳克/升(RIA法),则可考虑为C细胞增生或髓样癌。

    (3)组胺酶测定:髓样癌病人,此酶活性显著升高[正常低于3 500单位/升(U/L)],常为癌已转移的标志。

    (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B):具有确诊率高、迅速、安全、痛苦小等优点,阳性的确诊率可达95%~98.4%。

    9.恶性胸腔积液

    近年发病率增高,占所有胸腔积液(胸液)的20%~40%,占成人胸腔积液的40%~50%,以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转移为最常见。起病大多较缓,胸痛较明显且持续加重,胸液生长迅速,可产生胸闷气短、严重端坐呼吸、发绀等压迫症状,食欲差、乏力、体重下降以致恶病质等。胸部X线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

    (1)胸液检测:多为血性渗出液,或开始时非血性,以后转为血性;白细胞(WBC)计数>5×109/升,以淋巴细胞(L)为主;乳酸脱氢酶2(LDH2)升高,乳酸脱氢酶4,5(LDH4,5)降低;胸膜间皮瘤,透明质酸酶升高,>8纳克/毫升(ng/ml);胰腺肿瘤,淀粉酶(AMY)增高;癌胚抗原(CEA)增高,>15纳克/升(ng/L),胸液/血清(CEA)>1。

    (2)胸膜活检等:找到癌细胞,可以确诊;胸液细胞学检测,找到癌细胞,染色体有数量和结构的异常,可以确诊。

    lO.肾细胞癌

    简称肾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肾实质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2.2:1。临床上把血尿、疼痛、肿块作为肾癌三联症,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是肾癌的主要表现,肾外症状还有低热、高血压、高血钙等。B超、X线平片、肾动脉造影、CT、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常规检查:呈肉眼血尿;尿液沉渣涂片可找到癌细胞,以确定诊断。

    (2)血常规检查:晚期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出现贫血。   

    (3)血清直接(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检查:晚期,两值均增高。   

    (4)肿瘤标志物检查:γ-烯醇酶在肾组织中高出正常组织近40倍(正常值为3.1±0.9微克/升),且随癌期发展而增高。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对Ⅱ期以后肾癌,阳性率可达75%~100%,可作为普查和随访的指标。   

    11.小儿肾母细胞瘤   

    又名肾胚胎瘤,是由持续存在的后胚基未能分化为肾小球及肾小管并呈不正常增殖,发展为肾母细胞瘤。为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小儿腹膜后肿瘤中居首位,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双侧受累少见。临床上分为Ⅰ~Ⅴ期,腹部一侧胁腰部发现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肿瘤侵犯肾盂时可出现间歇性肉眼血尿,因肾血管栓塞或肾动脉受压可出现肾性高血压症状,肿瘤巨大或坏死或有转移时可出现腹痛、低热、贫血和恶病质等。静脉肾盂造影、B超、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常规检查:约25%患者可有镜下血尿。

    (2)血红蛋白(Hb)测定:晚期Hb下降,出现贫血;但有红细胞生成素增高者,可导致红细胞(RBC)增多,使Hb增高。

    (3)红细胞生成素测定:常增高,一般手术切除肿瘤时可恢复正常;但如术后红细胞生成素仍高,应考虑肿瘤有远处转移。

    12.膀胱癌

    是泌尿外科占首位的尿路上皮性肿瘤,且发病率日趋增高。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特点,可伴尿频、尿痛等类似膀胱刺激症状,晚期有严重贫血。膀胱镜、静脉尿路造影、超声扫描、 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红细胞(RBC)检查:晚期,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可出现严重贫血。

    (2)尿沉渣脱落细胞检查:对上皮性肿瘤易于发现,阳性率在50%~70%。吖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或直接免疫荧光法做尿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可达86.7%以上。

    13.前列腺癌

    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的恶性肿瘤。可出现排尿不畅、尿频、尿流变细变慢,严重时可出现血尿、尿痛和尿潴留等。直肠指诊、X线平片、B超、CT及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活组织检查:经直肠或会阴部穿刺活检,成功率可达80%。

    (2)肿瘤标志物检查:当癌发展至腺外或转移时,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KP,ALP)均可升高;血清γ-精浆蛋白(γ-SM)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和转移时均可升高,即高于10微克/升(μg/L),γ-精浆蛋白正常值为(O.83士0.71)微克/升,前列腺特异抗原正常值为0~2.5微克/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89%可出现阳性,治疗后可消失。

    14.乳腺癌

    发生于乳腺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以女性为多,男性仅占1%。主妻表现为乳房肿块,腋下及锁骨下淋巴结肿大,伴消瘦、贫血、恶病质等全身症状。

    (1)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检查:晚期两值均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2)乳头溢液及针吸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即可确诊。

    15.宫颈癌

    发生在宫颈的恶性肿瘤,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见白带增多,阴道出血,进一步可出现腰骶部持续性向下肢放射的疼痛,如癌增大压迫膀胱及直肠,可有尿频、尿急、排便困难等,还有消瘦、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阴道镜检查、子宫颈管搔刮术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可找到癌细胞,准确率可达90%以上。

    (2)官颈活组织检查:阳性率高,为确诊宫颈癌的重要手段。

    16.多发性骨髓瘤

    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以骨痛和肿块、神经症状、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及肾脏损害等为特点。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

    (1)外周血检查: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降低逐渐加重;白细胞(WBC)增加,晚期分类中可出现浆细胞或骨髓瘤细胞;血小板(PLT)正常或偏低。

    (2)骨髓象检查: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0%以上有确诊价值。

    (3)血沉(ESR)测定:明显增快。

    (4)血浆(血清)球蛋白(G)测定:球蛋白增高,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倒置。

    (5)免疫球蛋白(Ig)测定:骨髓瘤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值如下:免疫球蛋白G(IgG)超过25克/升(g/L),免疫球蛋A(IgA)超过10克/升,免疫球蛋白D(IgD)超过2克/升,免疫球蛋白E(IgE)超过2克/升,免疫球蛋白M(IgM)超过10克/升。

    (6)血钙(Ca)及血磷(P)测定:均增加。

    (7)血尿酸测定:可增加。

    17.淋巴瘤

    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本病起病缓慢,常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不规则发热、盗汗、贫血、体重减轻、皮疹、皮肤瘙痒等。淋巴结针吸或活体组织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白细胞(WBC)可正常或升高。

    (2)血沉(ESR)测定:增快。

    (3)免疫球蛋白(Ig)测定: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可升高;免疫球蛋白M(IgM)值常减少。

    (4)蛋白电泳测定:γ-球蛋白(γ-G)比值可降低,α2-球蛋白(α2-G)比值可增高。

    (5)补体C3测定:可较正常值升高。

    18.儿童非霍奇金淋巴肉瘤(NHL)

    为恶性淋巴瘤的一类,较霍奇金病(HD)多见,且多为分化极差的瘤细胞,一般进展极快,在诊断早期常已广泛扩散。临床上与 HD略有不同,可分为Ⅱ~Ⅳ期,病情较HD复杂,主要有全身表现、局部肿块浸润(浅深淋巴结肿大和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病灶三个方面。

    (1)染色体检查:大多数NHL患儿的核型有异常,通常在14号染色体长臂(14q+)上,分化差的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较软组织性淋巴瘤更常见。

    (2)骨髓象检查:以了解有无骨髓NHL转移。

    (3)脑脊液检查:以了解有无NHL脑转移。

    (4)胸、腹腔穿刺液检查:以了解有无NHL胸、腹腔转移。

    19.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

    是儿童胚胎交感系统的恶性肿瘤,为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5 %的病例诊断时年龄小于5岁。临床上可分为Ⅰ~Ⅳ期,有发热、苍白、纳呆、消瘦、贫血及儿茶酚胺代谢异常和肿瘤压迫、转移等症状和体征等。胸、腹部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骨骼x线摄片,腹部B超,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红蛋白(Hb)测定:出现贫血时Hb降低;骨髓转移时,贫血更重。

    (2)骨髓象检查:骨髓转移时,可见肿瘤细胞形状多变,且集结成特殊的菊花型团样排列,可与其他骨髓转移的肿瘤相鉴别。

    (3)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测定:约90%患儿尿香草杏仁酸(VMA)增加,少数患儿尿高香草酸(HVA)增加。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增高,有诊断价值。

    20.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

    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核层原始细胞的恶性肿瘤,具遗传和家族倾向。该病多见于婴幼儿,是小儿最常见的眼内肿瘤,约四分之一为双侧性,肿瘤在眼内生长时,速度相对较慢,但扩散到眼外时,则可迅速致死。临床上分为Ⅰ~Ⅴ期,可出现视力减退,眼内压因肿瘤增大而增高,眼球突出、眼球震颤及全身转移症状等。X线、 CT、眼部及眼底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清和房水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房水LDH增高,当房水中LDH浓度与血清中浓度比大于1.5时,有协助诊断意义。

    (2)尿香草杏仁酸(VMA)等测定:尿中VMA和高香草酸(HVA)均增高,有协助诊断价值。

    21.恶性组织细胞病(MH)

    简称恶组,它是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出现广泛的组织细胞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病程大多急剧短促,预后不良,以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常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早期即有贫血,多为中度血红蛋白(Hb)降低;合并脾功能亢进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早期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或增高,但中、晚期则显著降低,有的可降到(1~2)×109/升(L);白细胞分类(DC)中,中性粒细胞(N)减少,淋巴细胞(L)比例增高,可出现少数中幼和晚幼粒细胞。血小板(PLT)计数,多数减少。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异形组织细胞和不典型单核细胞,外周血浓缩涂片检查,异常细胞阳性率更高;当大量异形组织细胞在外周血中出现,白细胞计数可升至数万,称其为白血性恶性组织细胞病。

    (2)骨髓象检查:多数患者骨髓象显示增生或增生活跃,尤其在疾病晚期,患者骨髓象中可找到一定数量的异常组织细胞。可分成以下七种:即多核巨组织细胞、异形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淋巴样组织细胞、浆细胞样组织细胞,其中以前两种有诊断意义。

    (3)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穿刺涂片,显示正常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淋巴结构消失,淋巴细胞减少、消失,而被异常的组织细胞所代替。

    (4)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恶组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弥漫性中度阳性至强阳性(+ +~+ + + +),为粗颗粒样或弥漫分布;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为阳性,而过氧化酶、苏丹黑、碱性磷酸酶染色和β-葡萄糖醛酸酯酶染色均为阴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恶组病例显著降低,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

    (5)染色体检查:本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形式染色体异常,较为特异性的染色体变化为17p+。

    (6)血清酶等测定:多数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碱性磷酸酶(AKP)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含量增高。

    (7)蛋白电泳测定:白蛋白(A)低于正常值,蛋白电泳显示α1、α2、β和小球蛋白升高。

    2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又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因其恶变细胞起源于共同多潜能髓系祖细胞,当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受累时,则发展为相应系统的白血病。可分为七型,大多数起病较急,共同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和白血病细胞浸润等。

    (1)外周血检查: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降低,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血小板(PLT)常减少,重者可低于20×109/升;白细胞(WBC)增高,大多在(20~50)×109/升,但约有半数病例白细胞数正常或低于正常。血涂片中,原始细胞及早幼细胞比例较高;其中红白血病(M6)尚可见到较多的有核红细胞,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可出现小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碎片。

    (2)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亦有少数增生低下的;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超过50%,或原始细胞超过30%;可见奥尔(Auer)小体;除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外,红系和巨核细胞受到抑制。红白血病红系有核细胞超过50%,且伴有形态异常,如巨幼变、双核、多核、核碎裂等,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的早期细胞也增多。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始巨核细胞,呈高度多形性,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小者如淋巴细胞。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骨髓象:原粒细胞占90%以上;原粒细胞不含有嗜苯胺蓝颗粒(Ⅰ型原粒细胞)或仅含很少嗜苯胺蓝颗粒(Ⅱ型原粒细胞,一般小于1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的粒细胞等于或小于10%;过氧化物酶(POX)或苏丹黑(SB)染色阳性细胞超过3%。

    (4)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型)骨髓象:其中又分为两个亚型,即M2a及M2b型。M2a型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为30%~90%,单核细胞低于20%,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超过10%;M2b型的骨髓中,除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外,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超过30%。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超过30%,其胞核大小不等,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奥尔(Au-er)小体多见。

    (6)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4型)骨髓象:可分为四个亚型,即 M4a、M4b、M4c及M4E0。M4a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超过20%;M4b以原始和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超过20%;M4b的骨髓中既具粒细胞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的细胞高于30%;M4E0,除上述特点外,有嗜酸颗粒大而圆、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

    (7)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骨髓象:分为两种亚型,即 M5a及M5b。M5a为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超过或等于80%;M5b为部分分化型,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超过30%而低于80%。

    2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是原始与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中无限增殖的恶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起病急、进展快,常以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损害等为主要表现。

    (1)外周血检查: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量降低;血小板(PLT)减少;白细胞(WBC)总数大多增高,可达100×109/升或更高,白细胞分类(DC)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

    (2)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少数可呈增生低下,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并有部分幼稚淋巴细胞。

    2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上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乏力、低热、体重减轻、多汗或盗汗、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常在50×109/升以上,血片中以中、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常低于10%;分类中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高;早期血小板(PLT)常增多,晚期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降低。

    (2)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可高达10~50:1,分类计数与血常规相似;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阴性,急变期可呈阳性。

    (3)血尿酸(UA)及乳酸脱氢酶(LDH)测定:两值均可升高。

    (4)染色体检查:90%以上患者的Phl染色体为阳性,而阴性者多为儿童和老年患者。

    2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是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持续大于6×109/升而言。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有疲倦乏力,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免疫功能低下致感染等表现。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升高,以(30~100)×109/升占多数,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常占60%~90%,有时可见少数幼稚淋巴细胞和个别原始淋巴细胞。晚期,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可降低。

    (2)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可占40%以上,其中原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2%。

    (3)免疫功能检查:40%~50%患者可发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20%的病人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染色体检查:5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化验单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