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十二)外科疾病

[日期:2009-01-1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1.痈

    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疼痛剧烈,伴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2)血糖及尿糖测定:如为糖尿病性痈,尿糖为阳性,血糖可增高。

    2.急性蜂窝织炎

    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下组织急性炎症。皮下组织局部明显红肿剧痛,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外周血白细胞(WBC)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升高。

    3.脓性指头炎

    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多由刺伤引起。除局部针刺样疼痛外,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可升高。

    4.化脓性关节炎

    系关节内化脓性感染。除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外,可伴有寒战、高热、乏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关节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可增高。

    (2)关节腔穿刺液检查:可见脓细胞和细菌。

    (3)血及关节脓液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5.小儿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它是由化脓菌引起的关节内滑膜的炎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小儿,但以婴幼儿和1~2岁小儿最多见,最常见的部位为髋关节,其次为膝关节、踝关节。临床上,起病较急,有高热、寒战、烦躁和食欲不振,骨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积液、温度升高等表现。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核左移。

    (2)血沉(ESR)测定:可升高。

    (3)血培养:50%显阳性,未应用抗生素前阳性率更高。

    (4)关节穿刺液检测:如白细胞(WBC)大于20 000/毫升(ml),特异计数多形白细胞>75%,为可疑感染,数字越大,感染可能性就越大;滑液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小于血糖值的1/2;蛋白质水平,可增高。穿刺液直接涂片并用G染色,或做病原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6.骨髓纤维化(MF)

    它是以骨髓中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成分沉积,伴有肝、脾等器官髓样化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可有贫血所致的症状、高代谢综合征、巨脾所致的症状、出血等。

    (1)血常规检查:患者初期就有贫血,晚期可见严重贫血,通常为正色素性.外周血中成熟红细胞(RBC)明显大小不一及畸形,可见泪滴形和椭圆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RC)常轻度升高,多在2%~5%范围内,易见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1%~10%)。血细胞(WBC)计数增高,但>50×109/升少见;分类(DC)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也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占10%~20%),甚至出现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一般不超过5%),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也轻度升高;三分之二病人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加,而随病程进展可减低。血小板(PLT)计数波动较大,多数患者正常或减少,约有三分之一患者可增加,甚至可达1 000×109/升(L),随着病程进展也可逐渐减少;PLT形态及功能也可见异常,外周血中可见巨核细胞碎片。

    (2)骨髓象检查:多部位骨髓穿刺常不易抽得骨髓,但骨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疾病早期有核细胞可增生,尤以巨核细胞系显著,各阶段造血细胞大致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增生逐渐减低。骨髓病理改变可分为以下三期:①增生期。也称细胞期,全骨髓增生,三系增生均明显活跃,脂肪组织减少或消失;巨核细胞系明显活跃且伴病态造血,巨核细胞往往聚集成簇,在骨小梁间隙内可见大量的血小板(PLT)沉积;纤维细胞增生,占30%~40%。②中间期(胶原形成期或斑块期)。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造血组织占70%~90%,纤维组织与造血组织同时增生(约为1:1),骨小梁旁可见条索状改变的胶原纤维束,巨核细胞增生尤为显著(每片可见百个以上)。③骨硬化期。骨髓中几乎见不到粒、红两系成分,巨核细胞也明显减少,所见为一片纤维组织;该期病例全血细胞减少,脾大过脐,部分病例最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3)脾及肝穿刺:可见髓外造血。

    (4)血清生化检测:半数以上患者,血尿酸可增高;大多数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增高;有半数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可增高;近半数患者,可出现多克隆免疫球蛋白(Ig);血清胆红素及粪便中尿胆原,均可增高。

    (5)染色体检测:异常多见,但缺乏特异性。

    7.化脓性骨髓炎

    由化脓菌引起的骨髓组织炎症。除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外,伴有寒战高热、乏力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X线局部摄片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达(20~40)×109/升(/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2)局部分层穿刺检查:可有混浊液或脓液,涂片有脓细胞,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8.脑脓肿

    是脑实质的局限性化脓性病变。有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全身感染症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局灶症状。颅骨X线摄片、脑电图、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

    (2)脑脊液(CSF)检查: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早期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单核细胞(M)为主;蛋白含量可增高。

    9.脊髓蛛网膜炎   

    是指继发于感染、损伤、化学性、物理性刺激的某种致病因素或原因不明的反应性炎症,引起脊髓蛛网膜增厚与脊髓、神经根粘连或形成囊肿、脊髓腔阻塞,并导致相应脊髓功能障碍。临床上,可分为粘连型、囊肿型两型,后者少见,前者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表现。脊髓腔碘油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1)脑脊液检测:初压较低,动力试验多呈椎管不完全阻塞征象;白细胞(WBC)可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10.小儿脑脊膜膨出

    是指脑膜(或脊膜)经颅骨(或椎弓)异常裂孔疝出皮下并凸显所形成的球形囊性肿物,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残存患儿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自然病死率高。临床上根据脑脊膜膨出的部位,可有囊肿、肉芽面、脑征、截瘫,肿块所在部位可有毛发增多和色素沉着等表现。局部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1)局部肿物穿刺检查:可抽得正常脑脊液。

    (2)甲胎蛋白(AFP)测定:胚胎期羊水AFP测定,如增高,表示有开放性脊髓脊膜膨出。

    11.垂体肿瘤

    它是起源于腺垂体和垂体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以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的激素和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局部症状为其临床特征。X线检查、CT和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激素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高,相应靶腺激素皮质醇也可增高。

    (2)生长激素瘤激素测定:生长激素(GH)增高。

    (3)泌乳腺素瘤激素测定:泌乳素(PRL)增高。

    (4)促甲状腺素瘤激素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同时伴有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升高。

    (5)垂体激素测定:垂体激素兴奋试验和抑制试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在疾病晚期,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垂体前叶各种激素水平均下降。

    12.颅咽管瘤

    它是起源于外胚层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属于先天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肿瘤压迫引起神经症状,以及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的表现,半数在儿童期发现。X线检查、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清激素测定:垂体分泌的激素,如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一种或几种激素水平可降低,并影响相应的靶腺功能。

    13.乳溢症

    它是由垂体前叶泌乳素(PRL)分泌过多所致。泌乳素瘤占垂体有分泌功能肿瘤的首位,占40%~60%。临床上,除垂体瘤症状及各种原发病的表现外,女性泌乳素瘤有闭经一溢乳一不育三联症表现,男性有性功能减退、阳痿、精液减少或无精、不育,偶有乳房增生及溢乳等表现。X线摄片、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泌乳素(PRL)测定:PRL正常值,女性为15~20微克/升(μg/L),男性为20~25微克/升,溢乳症合并闭经者,血PRL常>100微克/升;垂体瘤患者,血PRL>200微克/升。

    14.散发性甲状腺肿

    是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一种,系指任何非炎症或肿瘤所致的,也不伴有甲状腺毒症或黏液性水肿的甲状腺肿大。散发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7~9:1,常发生于青春期和妊娠期内。临床上,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晚期可有甲状腺肿大所致的压迫症状。出现压迫阻塞症状给予甲状腺素无效时,可用手术治疗。

    (1)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正常,部分患者T4正常低值或轻度下降,但T3/T4比值常增高。其中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正常,甲状腺抑制试验阳性。病程较长的单纯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功能自主性的倾向可表现为基础TSH水平降低或TRH兴奋试验时TSH反应减弱或缺乏。

    (2)自身免疫学检测:大多数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增加,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和抗微粒体抗体(AMA)均为阴性。

    (3)放射性碘摄取率测定:一般为正常。

    (4)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分布均匀;如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放射性分布不均;如为结节性囊性变者,多示冷结节,功能自主性结节示热结节。

    15.地方性甲状腺肿

    主要由缺碘引起的世界性地方病。除其发生有明显的流行区外,其余表现与散发性甲状腺肿类同。通常弥漫性最多见,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如此;地方性甲状腺肿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常发生克汀病,称其为地方性克汀病。

    (1)尿碘测定:患者在补碘前,尿碘一般低于100微克/升(μg/L);尿碘偏低,甲状腺吸碘率增高,呈“碘饥饿”曲线。

    (2)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血促甲状腺激素(TSH)多正常,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浓度多正常,严重者T4低于正常,而T3稍高;含碘丰富地区,T3:T4约为15:1;而缺碘地区T3:T4比值为29~34:1,经治疗后,比值则可下降。   

    (3)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能力测定:可增加。

    16.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

    它是由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PTH),所致的高血钙、低血磷症,其中腺癌占80%~90%(大多为单发),而增生占15%。临床上三分之二患者有骨骼系统表现,可发生全身弥漫性骨瘤,后期出现纤维囊性骨炎,可有病理性骨折、畸形等;二分之一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表现为复发性结石、血尿、肾绞痛等;消化系统除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外,约有10%患者可有复发性消化性溃疡表现,有5%~10%患者有急、慢性胰腺炎的表现;心血管系统可发生高血压;精神神经系统可出现失眠、抑郁、迟钝、肌无力、肌萎缩、幻觉等。X线摄片、血管造影、 B超、CT、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钙及血磷测定:血钙增高,是PHPT的主要生化指标,约三分之一患者在2.6~2.75毫摩/升(mmol/L),且为间歇性升高,必须连续测定3次以上才有诊断价值;二分之一患者伴有低血磷,多<0.97毫摩/升。

    (2)尿钙与磷测定:三分之二患者尿钙增高,24小时尿>200毫克(mg);对可疑患者,低钙饮食(钙摄入150毫克/天)3~5天,24小时尿钙>150毫克,考虑为高尿钙。三分之一PHPT患者,尿磷增高。

    (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测定:骨骼系统损害者,ALP可增高;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测定,可明显升高。

    (4)尿羟脯氨酸等测定:PHPT患者,尿羟脯氨酸可增加;80%的PHPT患者,环磷酸腺苷(cAMP)可增加。

    17.胸腺瘤   

    为实质性淋巴上皮瘤,一般为良性,但可恶变,恶性胸腺瘤可占25%~50%。临床上,瘤体较小时可无症状,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咳嗽、胸闷、胸痛、气促、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25%~50%患者伴发重症肌无力症。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可减少;可发生单纯性红细胞(RBC)再生障碍,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2)血清免疫球蛋白(Ig)测定:γ-球蛋白减少,免疫球蛋白G、 A(IgG、IgA)下降。

    (3)自身免疫学测定:部分患者,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可为阳性。

    18.化脓性胸膜炎(脓胸)

    系指脓性液体积聚于胸腔,多系肺、腹腔或全身感染的并发症,病程超过3个月为慢性脓胸。临床上,急性起病,有畏寒寒战、高热(呈弛张热)、剧烈胸痛、胸闷气促等;如有支气管胸膜瘘,可突然咳出大量脓痰,甚至引起窒息;如转为慢性脓胸,可出现持续低热、消瘦、贫血等。支气管胸膜瘘、胸膜增厚肺不能复张者,行外科手术。胸部X线摄片、CT检查,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计数增高,常在15×109/升(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并有核左移现象。

    (2)胸液常规检查:为渗出液,外观呈脓性,pH值<7.2;白细胞(WBC)>10×109/升(/L),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乳酸脱氢酶(LDH)>1 000单位/升(U/L);涂片,可见细菌;脓液培养见致病菌,可明确诊断。

    (3)美蓝试验:如咳出痰呈蓝色,可确诊为支气管胸膜瘘。

    19.类脂性胸腔积液

    可分为乳糜胸和假性乳糜胸两类,胸导管阻塞或受损后,乳糜液进入胸腔,产生乳糜性胸腔积液,称为乳糜胸;长期炎症性胸腔积液,大量的胆固醇和卵磷脂一球蛋白复合物在胸腔中积聚,产生乳糜样胸液,称为假性乳糜胸。临床上,乳糜胸可有呼吸困难和胸腔积液体征,多无发热、胸痛;假性乳糜胸,起病隐匿,有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及原发病表现等。胸部x线摄片、CT、MRI、淋巴管造影、淋巴管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乳糜胸穿刺液检测:外观呈乳白色,加入苏丹Ⅲ酒精呈红色;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L)为主;乳糜试验,为阳性;三酰甘油(TG)测定,大于1.10毫摩/升(mmol/L);脂蛋白分析,出现乳糜微粒。

    (2)假性乳糜胸穿刺液检测:外观呈黄绿色,加醚振荡不变色;肉眼检查,可见胆固醇结晶;胆固醇(TC)测定,大于26毫摩/升(mmol/L);脂蛋白分析,无乳糜微粒。

    20.嗜铬细胞瘤

    是指肾上腺或体内其他嗜铬组织产生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患者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慌、面色苍白、恐惧感或濒死感,也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常可在按摩或挤压腹部、特殊身体姿势、运动、精神刺激等情况下诱发,一般降压治疗无效。B超、CT、MRI或间碘苄胍(131I- MIBG)扫描等,可找到肿瘤。

    (1)尿儿茶酚胺测定:高血压发作期,常成倍增高,超过正常参考值两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血浆儿茶酚胺测定:发作期增高。

    (3)尿草香扁桃酸(VMA)测定:VMA为儿茶酚胺的最终代谢产物,本病患者显著增高。

    (4)甲氧肾上腺素等测定:本病患者,甲氧肾上腺素、甲氧去甲肾上腺素均增高。

    (5)血糖测定:发病时,可有一过性升高。

    21.肾动脉狭窄

    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致血流减少的肾脏疾病。临床上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如由高血压病引起,病程短、进展快或高血压突然恶化;如由大动脉炎引起,多见于年轻女性;如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高,可>26.5/15.96千帕(kPa)[200/120毫米汞柱(mmHg)],以舒张压增高更为明显。腹部X线平片、B超、快速连续性泌尿系造影、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尿蛋白测定:可出现微量或轻度蛋白尿,肾动脉完全闭塞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中蛋白可>O.5克(g)。

    (2)血红细胞(RBC)测定:可出现RBC增多症。

    (3)血钾测定:可降低,致低钾血症。

    (4)血浆肾素活性检测:此项检查可预测手术治疗的效果,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者,如血浆肾素活性升高,外科手术治疗后,90%患者可获治愈或改善;对于肾素活性不高者,手术效果减低。

    22.急性肾动脉栓塞

    是指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急性栓塞,导致肾脏严重缺血性梗死。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肾动脉栓塞的速度、程度和范围,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发生急性栓塞时,可出现急性肾梗死、高血压、肾脏损害等典型的临床表现。肾动脉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放射性核素检查、B超、CT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检查:WBC计数增高,核左移。

    (2)尿常规检查:可见镜下血尿(红细胞>15/HP)、无菌性白细胞尿(白细胞>10/HP)和蛋白尿(+~++)。

    (3)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可降低。

    (4)血清酶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常在梗死后立即升高,3~4天后下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于梗死后1~2天升高,2周后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AKP),于梗死后3~5天达最高水平,4周后恢复正常。

    (5)尿酶检测:丙氨酸氨基肽酶(AAP)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超过正常值7~10倍,可持续2~3周或以上。

     23.肾静脉血栓形成(RVT)

     是指肾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发生血栓,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根据血栓形成的速度、被堵塞静脉的大小、血流阻断的程度,RVT可分为急性完全型、慢性不全型二型,其表现不同。急性肾静脉大血栓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尤其是双肾、孤立肾或右肾大血栓伴肾功能不全者,可行手术治疗。静脉肾盂造影、选择性肾静脉造影、B超、CT、MRI、放射性核素肾扫描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白细胞(WBC)检查:可增多。

    (2)尿常规检查:血尿、尿蛋白增高,尿糖可阳性。

    (3)肾功能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均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

    24.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又称急性出血性小肠炎,大年龄儿童发病率高,夏秋季节好发。临床上,发病急骤,可出现休克症状,可出现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出现肠梗阻为主的症状,可出现腹膜刺激症状等。X线摄片,可确定诊断。

    (1)血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测定:WBC计数可增高,可出现核左移;Hb降低,可出现贫血。

    (2)粪便常规检查:有大量红细胞(RBC)、白细胞(WBC),隐血试验为强阳性。

    (3)血液酸碱度测定:由于腹泻脱水,可出现酸中毒。

    25.急性阑尾炎

    当阑尾有粪石、食物残渣或蛔虫阻塞时,或在阑尾扭转、细菌感染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下,阑尾的肌肉、血管会发生痉挛,导致血运障碍而引起局部发炎甚至坏死。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表现为下腹转移性疼痛、局限性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及发热、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增多等。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均增高;单纯阑尾炎时,前两者可轻度升高;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达(15~20)×109/升(L),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

    (2)尿常规检查:一般为正常;盲肠后位阑尾炎时,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

    26.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又称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腹膜受微生物、化学性物质或异物刺激而产生的急性炎症性病变。可见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有不同程度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身中毒症状和体征明显等。腹部X线摄片、B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2)腹腔穿刺液检查:如为混浊液或暗红色液体,白细胞(WBC)高于O.5×109/升,并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如淀粉酶(AMY)超过1 500单位(U)(Somoggi法);如细菌培养阳性等,均可确诊为急性腹膜炎。

    27.肠梗阻

    肠腔内容物运送发生障碍,称为肠梗阻。以腹痛、腹胀、呕吐、排气及排便停止为共同特点,但病因及病情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腹部X线摄片、纤维结肠镜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司升高;血红蛋白(Hb)升高,红细胞比容(HCT)升高。

    (2)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RBC)。

    (3)血钾(K)测定:血钾降低。

    (4)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病情严重时,可下降。

    (5)血浆蛋白测定:其含量可下降。

    28.肝脓肿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又称化脓性肝脓肿,病原菌经由门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邻近脏器或穿透性外伤进入肝组织引起。以发热(或寒战发热)、肝区疼痛、肝肿大等为特点。X线摄片、B超、 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细菌性肝脓肿,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及肝穿刺液细菌培养:细菌性肝脓肿,可培养出致病菌。

    (3)血清学检查: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抗体检查可为阳性,阳性率可达90%左右;间接血凝抗体滴度测定,滴度等于或大于1:1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于或大于1:32,均有诊断价值。

    (4)粪便培养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可以确诊。

    (5)肝穿刺液检查:如为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典型巧克力样脓汁;脓汁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脓液(或血清)中阿米巴抗原测定可为阳性(阳性率可达92%)。

    29.胆石症

    系胆囊内的结石,或者本来在胆管内已有结石,在某种情况下堵塞了胆管。典型的症状是剧烈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伴有发热、巩膜和皮肤黄染、尿色发红等。B超、胆囊及胆管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发热时,白细胞(WBC)数增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及核左移。

    (2)肝功能检查:阻塞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有碱性磷酸酶(AKP,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明显升高。

    30.胆道蛔虫症

    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由肠道蛔虫窜入胆管引起。可突发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为特点,如吐出蛔虫,诊断价值很大。B超、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及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升高;胆道感染时,可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2)胆红素(BIL)测定:胆管梗阻时,胆红素可轻度升高。

    (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可找到蛔虫卵。

    31.新生儿胆管闭锁

    胆管闭锁系肝内或肝外胆管中段狭窄或闭锁,致使胆汁排泄受阻;新生儿胆管闭锁是一种破坏性炎症过程的终末结果,这种炎症可累及部分或全部胆管,最终阻塞胆管。患儿出生1~2周即出现黄疸,粪便逐渐呈陶土色甚至白色;晚期,由于血液和器官内胆红素浓度增高,少量胆红素由肝脏排入肠腔,故大便呈淡黄色,逐渐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的体征;1岁左右,多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肝昏迷而死亡。腹部X线摄片、B超、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清胆红素(BIL)测定:BIL动态变化测定,随病程延长,可持续升高。

    (2)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测定:可增高,60~90天后仍持续升高。

    (3)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可低于正常。

    32.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

    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可能与胎儿期胆总管发育异常、管壁薄弱、局部扩张所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黄疸为三个基本症状。腹部X线平片、钡餐检查、ERCP造影、B超、CT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尿淀粉酶(AMY)测定:在本病发作期,血、尿AMY均升高。

    (2)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测定,在发作期,可升高;缓解时,可恢复正常。

    (3)血浆总胆红素(TBIL)测定:发作期TBIL可升高,缓解时则恢复正常。

   3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也称重症急性胆管炎,系肝内外胆管在急性梗阻的情况下并发的化脓性感染。本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易发生休克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可出现中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疼痛、黄疸、寒战、高热、夏科(Charcot)三联征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休克称Raynaul- dau五联征表现等。腹部X线平片、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明显升高,WBC可达(15~20)×109/升以上,可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

    (2)尿常规检查:常有蛋白及颗粒管型,尿胆红素(BIL)可为阳性。

    (3)肝功能检查: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异常。

    (4)血培养:部分患者可有细菌生长,可明确诊断。

    34.急性胰腺炎

    是指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型,常在饱食、脂餐或饮酒后发生,患者可有腹痛(占95%)、恶心呕吐(占80%~90%)、发热、黄疸、低血压和休克等表现。可行切开引流脓液、坏死灶局部切除等。腹部X线平片、B超、CT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本病早期WBC计数升高。水肿型一般在(10~20)×109/升,中性粒细胞(N)明显增多;重症者,WBC计数可超过20×109/升。

    (2)血淀粉酶(AMY)测定:在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可持续3~5天。一般AMY>500单位(U)(Sore-ogyi法),可诊断为本病。

    (3)尿淀粉酶(AMY)测定: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但下降较晚,可持续约1周。Winslow法尿AMY测定,大于256单位(U),有诊断价值。

    (4)血清脂肪酶(CPS)测定: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上升,可持续7~10天,对发病后就诊较晚的患者有诊断价值。

    35.尿石症

    尿石症即泌尿道结石,是一种人体病理矿化性疾病。可出现疼痛、血尿,泌尿系不同程度的感染刺激症状等。腹部X线摄片、静脉肾盂造影、B超、CT、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常规检查:镜下可见血尿、脓尿及尿结晶;尿酸(UA)升高。

    (2)血生化测定:血钙(Ca)、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等值可升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化验单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