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二)尿液检查

[日期:2009-01-11]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1.尿量

  【单位】毫升(m1)。

  【正常值】成人一昼夜尿量为1 500~2 000毫升,日间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为2~3:1~2。新生儿初生几天时一昼夜尿量为20~40毫升,1周时约为200毫升。

  【临床意义】

  (1)多尿:昼夜超过2 500毫升为多尿。常见于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肾脏疾病(如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等)。

  (2)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少于17毫升为少尿。

  (3)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常见于肾前性(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肾源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及肾后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泌尿系结石所致梗阻等)。

  2.尿颜色

  【正常颜色】正常人新排出尿液多透明、淡黄色或黄色。

  【临床意义】

  (1)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核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如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清晰红茶色、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浓茶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药物影响,如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5)蓝绿色:常见于尿布变蓝综合征,药物影响,如亚甲蓝(美蓝)、氨苯蝶啶等。

  (6)深黑色:常见于黑尿热(奎宁等引起的溶血反应)、中毒(对苯二酚等)、黑色素原尿症等。

  3.尿气味

  【正常气味】新鲜尿具有特殊微弱芳香气味。放置过久被细菌污染后,呈氨味。食用辣椒、蒜以后,尿可带有臭味。

  【临床意义】

  (1)特殊的水果味:常见于糖尿病酮症(尿中有少量酮体)。

  (2)特殊臭味:见于苯丙酮症(尿中有苯丙酮酸)。

  (3)新鲜尿即呈腐败性臭味:常见于泌尿道细菌感染,如膀胱炎、泌尿系统脓肿等。

  4.尿透明度

  【正常透明程度】新鲜尿多为透明。

  【临床意义】新鲜尿混浊,常见于尿路感染所致的尿中大量细胞、管型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乳糜尿。

  5.尿渗透压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成人一般为600~1 000毫摩/升,平均800毫摩/升;最大范围为40~1 400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糖尿病等。

  (2)降低:见于尿崩症、阻塞性肾病、尿酸性肾病等。

  6.尿比重(SG)(无单位)

  【正常值】 24小时内最大范围为1.003~1.035;一般为1.015~1.025;晨尿常在1.020左右。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失水及心功能不全。

  (2)降低: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及尿崩症。

  7.尿酸碱度(pH)

  【正常值】平常膳食条件下,pH值为4.6~8.0,平均6.0。

  【临床意义】

  (1)酸性尿(pH值小于5):常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核,肾炎,药物(氯化铵等)或食物(肉类、蛋类)影响等。

  (2)碱性尿(pH值大于8.O):常见于代谢性碱中毒,药物(碳酸氢钠)或食物(水果、蔬菜)影响等。

  8.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单位】1个/高倍视野(个/HP)。

  【正常值】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O~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O~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O~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O~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O~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9.尿沉渣12小时计数(Addis计数)

  【单位】个/12小时(个/12h)。

  【正常值】

  (1)红细胞少于5×105/12小时尿。

  (2)白细胞少于1×105/12小时尿。

  (3)透明管型少于5 000个/12小时尿。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尿路感染及肾脏疾病。

  10.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测定

  【单位】个/小时(个/h)。

  【正常值】

  (1)男:红细胞少于3×104/小时;白细胞少于7×104/小时。

  (2)女:红细胞少于4×104/小时;白细胞少于14×104/小时。

  (3)儿童(2~7岁):红细胞少于8.2×104/小时;白细胞少于8.7×104/小时。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2)白细胞增多:超过2×105/小时,考虑尿路感染;超过4×lO5/小时,有肯定诊断价值。

  11.尿亚硝酸盐测定(NIT)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肾盂肾炎。

  12.尿胆红素定性(BIL)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13.尿胆原(URO或UBG)

  【单位】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14.尿胆素(URN)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性黄疸等。

  尿三胆即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三项同时测定,称尿三胆测定。

  15.尿隐血试验(BLD或O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血尿(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尿(镜下无红细胞者),如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膀胱炎,以及化学药品(砷、铅、奎宁等)中毒,毒蛇咬伤,毒蕈中毒,重度烧伤等。

  16.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各种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7.乳糜尿检测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乳糜尿阳性,主要见于血丝虫病,也可见于腹腔内肿瘤、结核、胸腹部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肾盂肾炎、棘球蚴病、妊娠等。

  18.尿糖(GLU)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成人O.56~5.O毫摩/24小时尿,儿童<0.28毫摩/24小时尿,新生儿<1.11毫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1)血糖过高性尿糖: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肝功能不全、胰腺癌、胰腺炎等。

  (2)肾性尿糖:常见于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病等。

  (3)暂时性尿糖: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剧痛、妊娠性尿糖、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育不全出现的新生儿尿糖等。

  19.尿酮体(KET)

  【单位】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β羟丁酸25毫克/24小时尿,乙酰乙酸9毫克/24小时尿,丙酮3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尿酮体异常,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等。

  20.尿蛋白(PRO)

  【单位】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 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 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1.尿本-周蛋白检测(KIP)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本一周蛋白阳性,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骨髓癌有转移时、巨球蛋白血症、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恶性淋巴瘤等。

  22.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U-FDP)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低于0.25毫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尿毒症、肾病型慢性肾炎。

  23.尿肌红蛋白(M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肌红蛋白阳性,可见于大面积肌肉损伤,如挤压伤、电击伤、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见于肌肉疾病,如肌萎缩、皮肌炎、多发性皮肌炎、肌营养不良等;磷酸化酶缺乏症也可为阳性。

  24.尿微量白蛋白(mALB)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30毫克/升。

  【临床意义】 当尿液中自蛋白>40~60毫克/升或尿白蛋白排出率(UAE)>20微克/分(μg/min)时,即为不正常,称之为白蛋白尿。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有助于肾脏疾患的定位诊断。它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最早出现的生化指标之一,而且对子痫及各种毒性物质所致的肾损害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5.尿转铁蛋白(UTRF)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2.4毫克/升。

  【临床意义】同“尿微量自蛋白”检测,但尿转铁蛋白检测更敏感。

  26.尿T-H糖蛋白(THP)

  【单位】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29.78~43.94毫克/24小时尿;随机尿为8.42~14.7微克/毫克肌酐。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远端肾小管损伤,如上尿路梗阻,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铜和镉中毒等所致的肾小管一间质性炎症;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

  (2)降低:见于肾功能衰竭,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

  27.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O~2毫克/升。

  【临床意义】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性肾损害;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见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一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早期;上尿路感染时,尿β2-微球蛋白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28.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O~4.82毫克/升。

  【临床意义】与尿β2-微球蛋白相似,但诊断的特异性比尿β2-微球蛋白高。视黄醇结合蛋白在尿液标本中的稳定性比β2-微球蛋白好,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是一个评价肾脏疾病的良好指标。

  29.尿α1-微球蛋白【α1-MG】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O~12毫克/升。

  【临床意义】尿中α1-微球蛋白>20毫克/升时即为不正常,明显增加见于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尿液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并在各种pH的尿液中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加上尿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远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使尿液α1-微球蛋白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有取代β2-微球蛋白检测的趋势。

  30.尿Ⅳ型胶原(Ⅳ.C)

  【单位】微克/毫摩•铬(μg/mmol•Cr)。

  【正常值】ELISA法:为1.49~2.39微克/毫摩•铬。

  【临床意义】它是判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一个指标,主要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化验单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