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10

[日期:2013-01-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苏寅益髓消肿汤治术后神经根水肿

  

  苏寅副主任医师是福建省宁德地区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专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颇有心得。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发生神经根水肿。临床表现为术后病人腰腿痛加剧或症状在缓解数日后复作,大多数临床医生常规于术后使用激素、脱水剂预防。但苏寅副主任医师发现短期内停药常有“反跳”现象,自拟“益髓消肿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生神经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脊神经根缺乏外周神经那种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其化学屏障功能缺乏,耐受牵拉、挤压及化学刺激能力较低,对缺血耐受能力差,易发生炎症和水肿。苏寅副主任医师认为消肿减压是恢复神经根功能的重要环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辨证常分为以下几型:瘀血化热型:腰腿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拒按,神经根辖区疼痛加剧,转侧不利,口苦干不欲饮,腹胀,尿短赤或潴留,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苔黄腻,脉涩或紧。血虚血瘀型:腰腿痛,疼痛游走,辖区麻木,喜揉按喜温,口不干,尿清长,面色欠华,头晕眼花,舌质淡红有瘀斑,脉弦涩。肾虚血瘀型:腰腿放射痛,酸楚无力,转侧不利,头晕耳鸣,面色〓白,小便清长或不通,潮热盗汗,失眼多梦,舌质淡红或少苔,脉弦尺沉。

  

  苏寅副主任医师认为术后辨证多属瘀热型,应给予通腑泻热、化瘀利水之中药,促进间盘内化学物质和炎性介质排泄,通过消肿达到鞘膜的减压作用,改善神经根内的微循环,使神经纤维获得充分的氧供,以取得活血化瘀药物常规应用难以达到的效果。通过辅以通腑泻热、养血舒筋、补益肝肾等法,以正本清源、标本兼顾,

  

  达到调整各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机能尽快恢复的目的。与脊神经鞘膜切开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能减轻疼痛,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还能治疗早期并发症如腹胀、尿潴留等。

  

  益髓消肿汤基本药物组成:黄芪45g、地龙10g、汉防己10g、葶苈子12g、当归10g、川芎8g、桃红6g,莪术10g

  

  随证加减:瘀血化热型加生大黄10g(后下)、莱菔子10g、川朴10g、槟榔10g;血虚血瘀型重用黄芪,去莪术,加二地各25g,白芍12g;肾虚血瘀型加枸杞12g、鹿角霜8g、淮山药10g、丹皮10g

  

  李义凯银针治顽固性下腰痛

  

  李义凯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骨伤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下腰痛是当今医学难题之一。45岁以下的人群中,下腰痛是引起病休的最常见原因,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主要的病因之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可采用非手术和手术两种疗法。手术治疗基本上是摘除突出的髓核,手术途径是以后路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但也有10%40%的患者在第一次手术摘除髓核后,并未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病率为6%20%,已成为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临床上,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特点是难治性下腰痛或下肢麻痛。手术失败的原因有病例选择不当、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的椎管内改变,如瘢痕形成和椎间盘再突出等造成的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再次出现,使得诊断困难。但是,后路手术对腰部肌肉的损伤是引起手术后下腰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腰椎后路手术对腰部组织结构的损害,如对腰部肌肉、筋膜和骨组织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肌力不平衡和肌肉损伤,一段时间后,少数患者出现软组织疼痛,主要是椎管外肌肉和筋膜性疼痛,而非椎管内病变所致。其中少数患者可发展成难治性下腰痛,其治疗非常棘手。

  

  李义凯教授认为,这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是:①下腰部及臀部有明确的压痛点;②直腿提高不受限;③疼痛不向下肢放射,无扣击痛,也无下肢神经症状和体征。对其治疗,主要是解决一个“痛”字。患者的疼痛主要是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而不是椎管内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外组织粘连所致。肌肉筋膜附

  

  着点本身,由于代谢和营养障碍也可加重局部疼痛。在下腰部和臀部出现的痛点,称为软组织疼痛,通常是由椎管外软组织病变所致。下腰痛痛点的部位多在第三腰椎横突、筋膜、椎小关节、嵴缘,即竖脊肌附着处、腰椎椎板等处。疼痛以胀痛为主,有的患者为痉挛牵扯样痛,一般呈持续固定性压痛。有时腰部疼痛症状可放射至患侧大腿的后侧,但不超过膝关节。

  

  “软组织疼痛”常被临床用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描述,如骨骼肌、筋膜、关节囊和滑囊等组织结构的损伤诊断。这种损伤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对此也无特效疗法。针灸和其他理疗对轻度软组织损伤的早期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但无法阻止病情的发展。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些医生开始寻找手术的方法来阻止病变的发展,但医学界对此争议较大,因而不得不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银针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针灸治疗疼痛的历史悠久,其理论依据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将银针用于治疗颈肩腰背部软组织劳损性疼痛是近20年来中国临床工作者的创举,银针的作用远较普通的针灸为强。引起髓核摘除后顽固性下腰痛的病变一般位于下腰部组织深部的肌肉、肌腱、小关节囊和筋膜,对此,常规应用的细小针灸难以抵达深部病变区。因此,李义凯教授选用传统的银针疗法。一旦确定是椎管外软组织劳损,医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软组织损伤中痛点的定位。检查时可用术者的拇指按压患者,以寻找痛点,确定痛点后方可使用银针治疗。当银针刺入后到达局部病变区域时,患者可有强烈的针感,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李义凯教授认为,银质针的治疗特点在于:①针身较长,容易刺准深层病变软组织的发病部位;②针身较粗,不会发生因肌肉过度收缩引起断针或滞针;③质地较软,可沿骨膜下的骨凹面弯曲,继续推进至主要的产生疼痛的部位,以扩大治疗面积;④银质针除有一般针刺完全相同的治疗作用外,还可与热疗作用相结合。白银是热的良导体,它可将热能传导到疼痛部位并扩散到周围的病变软组织,有直接的热疗作用。本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是建立在“痛则不松,不松则痛”和“因痛增痉,因痉增痛”的基础上。压痛点银针治疗是从这种发病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来考虑的。在人体病变软组织的压痛点上,通过适当的银针物理刺激,对神经末梢及其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组织起到间接的松解作用,从而阻断了疼痛的传导,促使肌肉痉挛放松,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

  

  银质针是由80%的白银制成,针柄用细银丝作紧密的螺旋形缠绕,针端尖而不锐,针身的直径1.1mm,针身长短不一,长度有8cm10cm12cm15cm18cm5种规格;针柄长度除针身8cm者为4cm外,其余均为6cm

  

  令患者取俯卧位,以利于操作并可降低晕针的发生率。在下腰部软组织压痛点最明显处正确选择进针点。以深层病变区为中心,在中心部位和临近部位的皮肤上从中央和周围选出多个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在无菌操作下,行进针点皮内麻醉。

  

  选择长度适中的银制针分别刺入皮丘后,直达肌肉或筋膜等在骨骼上的附着处(压痛点),引出强烈的针感,即感到进针部位的深层组织明显酸胀或酸痛,这是进针点正确的标志。

  

  在银针针尾装上艾球点燃。燃烧时,患者自觉深层组织有舒服的热感,不产生疼痛。

  

  艾球火熄灭后针身的余热仍有治疗作用,必须待完全冷却后才可起针。起针后的针眼涂2%的碘酒,让其暴露。3天内不与水或不洁物接触,以防针眼感染。

  

  在同一病变区需做23次针刺,间隔时间为23个月。如果有多个病变区,可在多处进行针刺,不受时间限制。

  

  孙惠清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慢性腰腿痛较为常见的一种,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且易误诊,传统封闭治疗复发率高,远期疗效欠佳。

  

  孙惠清认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

  

  ①有慢性创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②主诉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弯腰动作疼痛加重,有时疼痛不仅局限于腰部而向同侧大腿臀部扩散,不因腹压增加而加重。

  

  ③骶棘肌外缘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固定压痛点,有时扪及滑动结节。

  

  ④X线示部分病人第三腰椎横突有增大或陈旧性骨折。

  

  ⑤有条件者行CT或毫RI检查排除外椎管病变。

  

  孙惠清认为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的特点,腰椎的活动以第三腰椎为中心,成为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活动枢纽,故两侧横突所受的牵拉最大,又因第三腰椎横突最长,所受杠杆作用最大,另附着在腰椎横突上有大小不等肌肉、韧带、筋膜、腱膜所承受拉力也最大,较易受到损伤,当人体负重或超负荷腰部活动时,就会使附着在横突末端软组织产生损伤,造成撕裂出血,浆液性渗出,继而肌肉紧张与肌肉痉挛,刺激和压迫经过此处的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而出现严重的急性疼痛症状。疼痛又可进一步加重肌肉痉挛及神经刺激,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临床见到病例在得不到及时诊治时可逐渐加重。因为粘连发生在横突尖部,所以当粘连形成后,痛点即固定在此处,形成所谓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小针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方

  

  面的新成就。孙惠清认为小针刀手术实际上是用微型带刃针进行的非直视下的闭合性手术,施术者首先要熟悉常见软组织的体表定位入路层次,施术深浅,手感质感,其次必须了解病变部位的病理和生物力学变化,最后施术时一定要避开主要的神经、血管、器官,将手术的感觉形象化、空间化、具体化,在盲视下准确有效地施使小针刀的各种松解术。

  

  孙惠清认为小针刀具有针体较窄、刀刃锋利的特点,施术时可迅速刺破皮肤到达病变层次,对病变的软组织进行切割、铲剥等不同手术的松解治疗。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带刃针治疗,疗效佳,疗程短,且一次治愈后不复发。其治疗机理是通过小针刀刃在横突尖端纵切、横拨,充分松解了横突尖部与软组织的粘连,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适当加用药物,发挥手术与药物的协同作用,可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尽快消除防止再粘连。孙惠清认为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具有以下特点:①操作简便,安全,可靠;②损伤小,恢复快;③痛苦小,见效快;④远期效果好,不易复发;⑤不需住院,费用低。因此,孙惠清认为只要诊断明确,正确掌握其适应证,熟悉操作手法,便会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即压痛点处)常规碘酒酒精严格消毒铺洞巾,术者左拇指紧压横突尖部,右手以小针刀在拇指边缘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针身与皮肤成90°角,当针刃接触骨面或病灶时,先纵行切开,然后针刃沿骨面横形铲拨,手下感觉横突尖端处肌肉与骨之间有松动时即粘连全部松解,可快速拔出针(操作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为预防感染及病灶区再粘连,顺原针孔注入地塞米松2mg2%利多卡因2mL,透明质酸钠500U。用无菌纱布盖针孔并指压3分钟,以防止出血。多数患者一次治愈,因病程长未愈者,56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最多不超过3次。术后24小时令患者作适度弯腰屈背活动,防止再度粘连。

  

  王伟良芎芍祛瘀方热敷治臀上皮神经痛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臀上皮神经痛,因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类似之处,常引起患者误解,必须尽快向患者解释清楚并寻求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臀上皮神经为皮肤感觉神经,绝大多数来自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王传良认为,臀上皮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理论,疼痛多由于瘀血阻络、风邪袭络等原因导致局部脉络不通。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由于手术剥离过大刺激出血或牵拉,造成横突与肌肉附着处撕裂,血肿形成,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神经因缺血而导致水肿、增粗而引起临床症状。这与中医的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理论相符,因此在临床上我们选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煎水热敷,意在祛瘀通络止痛。敷贴疗法具有理疗和中药治疗的双重作用,本方采用川芎、赤芍、丹皮、红花等药物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药;千年健、海桐皮、伸筋草祛风湿、通筋络为辅药,使药力从皮到肌肉,层层传里,使卡压的皮神经得到松解。

  

  临床表现:①术前无臀上皮神经痛病史。②腰臀部放射性疼痛,骶棘肌筋膜在髂嵴上附着处最为常见,呈钝痛、酸痛或刺痛性质,有时向大腿后侧扩散,弯腰、转体、坐下或起立等动作时,疼痛加重。③髂骨嵴中部及其上下方常有压痛,某些病例尚可在臀上部触及皮下梭形质硬条索,压迫时可产生异痛。④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阴性。

  

  王传良运用芎芍祛瘀方热敷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臀上皮神经痛,取得了良好效果。

  

  芎芍祛瘀方:川芎、赤芍、苏木、三棱、莪术、海桐皮、刘寄奴、络

  

  石藤、鸡血藤、千年健、伸筋草各50g,红花、丹皮各20g,将药装入纱布袋,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加水至药完全没入水中,煮沸30分钟。待水凉至温热,将毛巾浸上药水,稍拧敷在痛处,两条毛巾轮换热敷,早晚各1次,每次1小时,5天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李某,男,34岁,工人,1995126日入院。

  

  因腰及左下肢疼痛2月余入院,检查腰45椎旁2cm处压痛阳性,放射至左小腿,臀上皮神经处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45°、右90°。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3天后,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扩大开窗术式行腰45髓核摘除术。术后腰及左下肢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双侧90°。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左侧臀上皮神经疼痛,入臀点能触及4cm×2cm大小条索状反应物,经上述方药敷贴治疗,5天后疼痛消失,随访6月未复发。

  

  王桂荣调椎整曲法治腰椎滑脱症

  

  王桂荣医师根据韦以宗教授的“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运用调椎整曲方法治腰椎滑脱症20余例,疗效满意。

  

  王医师认为,腰椎滑脱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妇女居多。原因是青少年时,椎弓二次骨化中心因受伤而未愈合而裂开。在青壮年,由于腰肌肌力好,所以脊椎椎弓虽裂,但椎体不移位,到了中年,尤是经生育的妇女,因妊娠期腰椎前曲加大,未愈合的椎弓因应力而分离,产后因劳累腰肌肌力不能支撑腰椎的平衡,而逐渐向前滑脱。滑脱的椎体继发神经根孔变窄而刺激神经,轻者导致下腰痛、腿麻痹,重者可导致椎管狭窄,而双下肢站立无力,步行困难。

  

  王医师根据韦以宗教授的经验和理论,对腰椎滑脱采取先理筋,后行俯卧牵引,调整胸腰枢纽关节和腰骶枢纽关节。在此二关节的作用力下,滑脱的腰椎逐渐复位,而受压神经也可松解,从而症状消失。

  

  【病案举例】

  

  张某,女,41岁,北京人。下腰痛、双下肢无力,以右下肢麻痹痛为甚已2年,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第5腰椎滑脱Ⅱ度,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而来北京光明骨伤医院就诊。王医师检查确诊后,即行腰华陀夹脊、八谬骨空针法加膏摩疗法。1周后,让患者俯卧,行骨盆牵引,并于胸腰枢纽及骶部手法压摇,如此牵引2周,患者下腰痛及腿麻痹痛症状消失,X线检查:滑脱腰椎从Ⅱ度恢复至1度。再治疗2周,滑脱甚至复位。王医师嘱患者每天作弯腰练功,经2年随访,无复发。

  

  韦春德回阳银针调压治腰椎间盘突出

  

  韦春德医师是韦以宗教授嫡传弟子,深得其父真传,尤以应用韦以宗发明的回阳银针调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用开刀,也能治愈。

  

  韦医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风寒湿侵犯腰背,导致腰肌不平衡,继发腰椎关节紊乱;同时,因风寒湿邪内侵、椎管内压、椎间盘内压增多而突入椎间侧隐窝内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致急性腰腿痛。韦医师根据此一病因病理机制,也依据椎间盘突出症局部组织因缺血、炎症渗出、水肿,产生冷效应,所以采取回阳银针调压法,即能缓解冷效应,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炎症水肿消退,在此基础上,配合整脊疗法,则可治愈。

  

  【病案举例】

  

  陈某,男,28岁,北京密云县人。因腰痛、左下肢放射痛,而到某医院治疗,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行牵引、推拿、封闭等疗法,治疗1个月未愈,现仍疼痛,夜不能安睡,走路跛行,侧身腰不能挺直。为此于20029月到北京密云光明骨伤门诊部找韦医师诊治,韦医师根据患者自带CT照片及病情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无疑。逐行回阳银针调压法,取腰椎与骶椎之间左旁进针到椎板,加艾灸温针,约2分钟后,患者觉一股热流从腰部直窜到左下肢足背,温银针10分钟,疼痛消失。出针后,患者已能弯腰,步态也无跛行,当晚能安睡。经韦医师3次回阳银针疗法,症状消失而愈。

  

  韦以宗无痛不见血治椎管狭窄症

  

  国际著名中医骨科专家、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全国9名获奖专家之一韦以宗教授,独创脊柱机能解剖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诊疗脊柱伤病,尤以无痛不见血疗法治疗椎管狭窄症,疗效卓著。

  

  韦教授治疗椎管狭窄症,首先理筋,运用他发明的骨空针灸调压法和膏摩疗法,首先松解脊柱肌肉韧带,然后施行俯卧悬吊、调整椎曲。韦教授认为,椎管狭窄症是椎曲改变——变直或变弯导致椎间突、椎间盘突入椎管,同时黄韧带由于长期曲度变异而皱折、增厚,结果椎管受前后“夹击”——狭窄而压迫脊髓。如果是颈椎,可致双上肢无力、麻痹,下肢发抖行动难;如是腰椎,可引起下腰痛,下肢久行无力、久坐腰痛、久站腿软的“三久症”,严重者不能站立、难步行、小便失控、无力排大便,似“截瘫”一样。

  

  【病案举例】

  

  陈姓,女,69岁,印度尼西亚华人。于1995年和1999年曾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先后于新加坡和中国广州行腰5、骶1椎间盘和腰23椎间盘切除手术;20013月起,自觉双下肢无力,酸软麻痹,疼痛,久坐腰痛、腿麻,久站双下肢麻痹无力,步行困难;至2002年元月起,不能站立、不能步行,靠坐轮椅行动,至3月小便失控。于20026月来北京光明骨伤医院找韦教授诊治,X线片和CT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腰曲加大、椎体位移。经韦教授用膏摩、骨空针灸华陀夹脊、八髎,气海,关元等穴,1周后,小便能自行控制。再施以悬吊调椎整曲的整脊疗法,2周后能步行,治疗4周,全部康复出院。

  

  张瑾针刀松解治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害。张瑾对腰腿痛患者,施行针刀松解为主,辅以局部封闭、手法复位及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张瑾认为人体20岁以后,椎间盘自然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软骨板变薄变脆,纤维环局限裂隙,是内源性发病因素。在人们生活和劳动中,腰部姿势不正,脊柱生物力学改变而产生伤力,使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是外源性发病因素。当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和伤力达到一定限度时,髓核便会由纤维环薄弱或破裂处突出,刺激神经根而引起化学性神经根炎,患者出现放射性下肢痛及神经损害。

  

  张瑾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的进一步病理变化是:椎间隙变窄,腰椎小关节失稳,处于半脱位状态,椎体在髓核上的运动轴偏移,小关节产生不规则撞击,从而产生创伤性滑膜炎、关节软骨变性、关节面不平整、关节囊撕裂、疤痕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而形成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由于关节滑膜有极为密集的神经末梢,任何挤压因素或炎症均可产生严重疼痛,临床上可见腰痛。此外,半脱位的小关节可以随着脊柱活动而发生前后过度活动,使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加重其炎症和水肿。随着腰椎退行性变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产生椎体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和椎间小关节代偿性肥大、内聚,从而造成椎管及椎间孔狭窄,加重神经根的卡压。

  

  张瑾认为针刀疗法正是针对了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这一重要的发病因素和腰椎小关节紊乱这一更重要的病理变化,松解椎旁

  

  紧张的肌肉、韧带,切开肥厚和粘连的关节囊,并在椎间孔周围松解,改变神经根与其周围组织的位置,从调整外部肌肉、关节的平衡来逐步达到改善椎间盘内部的平衡,促进椎间盘的还纳,减轻神经根的卡压。

  

  治疗中,张瑾还体会到,准确、到位的臀部痛点的松解,能有效地改善下肢的痛、麻症状。这是因为臀部的臀中肌、臀小肌及阔筋膜张肌受臀上神经的支配,下腰椎的病变,必然累及该神经而引起臀部肌肉的挛缩、粘连。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均有明显的压痛,而以臀中肌最多见。如果挤压毗邻的梨状肌,压迫神经,会加重下肢沿坐骨神经干的牵涉性疼痛;压迫血管,则会加重下肢的麻木,所以松解臀部压痛点,对于减轻坐骨神经干及血管的卡压很有益处。

  

  张瑾认为针刀术后,施以连续提腿复位法,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前的剪力,强迫椎间盘向前还纳。而手法后的腰围固定、卧硬板床、功能锻炼,更能避兔迫使椎间盘后突的伤力。以曲安缩松为主的局部封闭,能迅速抑制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改善微循环,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

  

  张瑾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及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的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首先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神经根受累,进而出现腰椎小关节紊乱,神经根进一步卡压。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不能只一味强调椎间盘的还纳,更要注重椎旁肌肉功能的调整及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矫正。

  

  (1)针刀松解:在患椎棘间、横突、关节突及臀部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程度,一次选点57个,以针刀松解。棘突最高点旁开1.5cm为关节突进针点,以切开关节囊为主,然后稍上提针刀松解骰棘肌;旁开4cm为横突进针点,先在横突尖端铲剥,再在横突下缘松解横突间肌,然后将刀刃紧贴横突背面向内侧铲切,缓慢推进至横突根部与关节突交界处,摸索松解椎间孔周边组织。

  

  (2)局部封闭:用利多卡因、曲安缩松、维生素B(12)、生理盐水混合液局封各治疗点,如果患者情绪紧张,体质弱,耐受力差,局封可在治疗前。

  

  (3)手法复位:朱氏连续提腿复位法及下肢被动抬举,手法后以腰围固定腰部,并嘱仰卧硬板床。

  

  (4)功能锻炼:嘱患者术后第3天在床上做飞燕式练功及下肢抬举锻炼。治疗每周1次,最多不超过5次。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42岁,农民。因腰腿痛10年,进行性加重伴下肢麻木10天,于199641日被家人抬送入院。患者10年来,常在劳累后感腰及右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10天前因搬抬重物后突感腰及右臀腿痛加重,伴右下肢麻木,间歇性破行,遂到当地卫生院住院,予抗菌消炎、局封、牵引等治疗,病情无缓解,疼痛进行性加重。入院时,患者腰及右下肢剧烈疼痛,不能活动,伴右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

  

  体查:痛苦面容,呻吟不止,被动左侧卧位,腰及右下肢不能活动,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腰椎向右侧凸畸形,右345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以4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感,右足背拇趾背屈肌力减弱,有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皮肤感觉迟钝,右膝位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右10°,左70°。加强试验:右阳性,左阴性。梨状肌牵拉试验阴性。CT报告:①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隆。②腰45椎间盘髓核突出。③诸椎小关节突退变,以腰45为甚,且右侧上关节突碎裂致右侧椎间孔继发性狭窄,右侧神经根受压水肿。

  

  入院后,予针刀松解,局封及手法复位,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能下床行走;二次治疗后,疼痛及麻木消失,右下肢功能恢复正常,治愈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

  

  张少祥针灸正骨法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张少祥,主治医师、讲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脊柱外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据国内资料报道,临床上有95%的坐骨神经痛、50%的腰痛与本病有密切关系。由于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及临床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保守治疗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案。

  

  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症状机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神经根被机械性压迫或过度牵伸而引起腰背痛或坐骨神经痛,而单纯的神经压迫较为罕见,一般多为突出的椎间盘不良刺激而引起神经根及其周围的软组织产生充血、水肿、肿胀及无菌性炎症,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此种病理变化更加典型。据此,采用甘露醇、地塞米松、芬必得以达到利水消肿、消炎止痛的目的,同时再予以正骨法以达到治本之目的。张少祥的研究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效及疗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灸正骨法有其优势。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根,再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及某些不良刺激(如外伤、寒冷、天气骤变、疲劳、体虚等),致使局部瘀血、神经根内循环的静脉充血而出现神经根及其周围的炎症、水肿、肿胀,采用针刺腰骶部华佗夹脊穴配合艾灸液能行气活血散瘀,促进水肿吸收,增加组织细胞营养,通过自身调节而起消炎止痛作用。②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周围及神经根静脉充血、瘀滞,必然会出现神经根组织内废物集聚,并产生不良的化学刺激,甚至会产生自身免疫性反应。而针灸正是从行气活

  

  血、激发局部经气着手,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受压神经根内微循环瘀滞获得改善,促使对积聚的炎性代谢物的排泄,从而改善对神经根的不良化学刺激,并抑制自身免疫性反应的发生。③采用牵引、松解的正骨法,可以缓解腰部软组织的紧张度,改善椎间隙的狭窄,回纳膨出或突出的椎间软组织,纠正小关节紊乱以及椎体滑脱等。直腿抬高可使坐骨神经在紧张状态下提高其兴奋性,同时可松解软组织粘连。而正骨法应在针灸治疗后局部经脉气血通畅的条件下方可取得最佳的效果,针灸与正骨法配合治疗相得益彰。

  

  具体方法:

  

  (1)针灸法:取腰1~骶1两旁华佗夹脊穴,每侧各取4穴,另加同侧秩边穴,用2寸毫针刺入3040mm,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腰部涂用艾灸液,加用250W红外线灯照射约30分钟,以腰部皮肤轻度潮红为度,然后涂上艾灸液,红外线灯再继续照射35分钟,待药液干透即可。

  

  (2)正骨法

  

  牵引法:用脊柱电动机械牵引床牵引,患者俯卧位,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80%50岁以上及体弱多病者为体重的60%,牵引同时配合后伸30°,并适度按压腰部3次。每次牵引腰部30分钟。

  

  松解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紧握患者双足踝部向后上用力牵引抖动腰3次,再分别将一侧下肢直腿抬高至80°~90°,作足背伸加压3次,先健侧,后患侧。

  

  以上方法针灸每日1次,腰牵引隔日1次,松解法隔日1次,松解法与牵引法交替进行,门诊及病房患者治疗后均尽量卧板床休息。10天为一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行第2疗程,13个疗程。

  

  于洋针刀治疗腰肋韧带损伤

  

  于洋认为腰肋韧带损伤这一诊断,在临床上应用很少,多被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或腰肌劳损,未得到针对性治疗,保守治疗时而有效,但疗程较长,病情反复,西医治疗也无从下手,针刀医学对该病的解剖和病理有新的认识。腰肋韧带损伤患者可有腰部扭伤史,也可无明确原因,有慢性劳损史,多见于男性。腰背部疼痛,喜暖怕冷,受凉及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腰背部活动受限,如双侧受损可呈鸭形步态,腰部前屈时加重,在第五腰椎横突外侧缘髂嵴处或十二肋下缘第一腰椎横突外侧有压痛,病程长者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拾物试验阳性。于洋运用针刀治疗腰肋韧带损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于洋指出,腰背筋膜分三层,中层筋膜的上层明显增厚的部分称为腰肋韧带,上止于十二肋背侧下缘,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腰部两侧各一条,对维持人的直立起重要作用。损伤后,在韧带的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和挛缩,造成腰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在慢性期急行发作时,由于水肿刺激神经末梢使上述症状加重。依据上述理论,对上述粘连处进行针刀松解,可以起到根治的效果。

  

  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以髂嵴或十二肋压痛点为进针刀点。

  

  十二肋:在压痛点上缘处,刀口线和腰椎纵轴成15°角,与进针刀处平面垂直刺入,达骨面,沿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遇有条索状结节切开,出针刀。

  

  髂嵴:刀口线和腰椎纵轴成15°角,针刀体与髂骨成90°刺入,达骨面,沿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遇有条索状结节切开,出针刀。

  

  注意事项:注意微创操作,避免伤及神经,不可刺入过深以免伤及内脏。但必须剥离病变部位,否则无效。

  

  药物治疗:对于压痛剧烈者可予局部行枝川注射液治疗。

  

  手法治疗:令患者过度弯腰23次即可。

  

  一般一次针刀治疗即可见效,如仍有疼痛,可于10天后再做,间歇期可行针刺、理疗。

  

  【病案举例】

  

  许某某,男,22岁,自由职业者。半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在外院行针刺及局部强的松封闭治疗2月,效果不明显。自觉腰部左侧疼痛剧烈。查腰部前屈活动受限,左侧髂嵴上缘压痛十分明显,深按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左第十二肋下亦有压痛。诊断:左腰肋韧带损伤。给予上述两痛点针刀治疗,并行髂嵴处枝川液注射治疗,术后手法治疗。术后第三天诉疼痛消失,压痛基本消失,1月后随访,症状消失。

  

  周厚才手法加消结膏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周厚才是四川内江市中医院医师,致力于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治疗。为提高第三腰椎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多年来探索运用手法治疗结合外敷自制中药消结膏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数百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为骨伤科常见病。在西医学中属于纤维组织炎类疾病范畴。若治疗不当,继而发生滑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的增生,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邻近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受刺激而产生腰部和臀部疼痛,引起腰骶痉挛。瘢痕粘连严重者病情缠绵顽固,反复发作,手法难以获愈。周厚才认为早期明显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是该病的治疗关键。

  

  周厚才认为,应用手法加消结膏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应根据其病情的长短、临床症状辨证施行手法。炎性水肿期,应以〓揉搽法为主,弹拨手法为辅,用力宜轻,避免加重损伤;机体结节期,应以弹拨手法、拿捏手法为主,用力宜重,因为用力轻难以拨散结节。点穴以调理经气,疏通经络;弹拨以松解粘连,软化分解瘢痕;滚揉搽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除痉挛;后伸下肢以缓解痉挛的腰臀深层肌肉。

  

  消结膏药物组成:金腰带30g,生南星、穿山甲、草乌、川椒、雪山一支蒿、桃仁各10g,樟脑5g。共研末过45目筛,加食醋、白酒适量,鲜开水调成糊状,平刮于棉花上敷于患处,胶布固定。

  

  周厚才认为消结膏具有温通经脉、舒筋解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方中金腰带为瑞香科植物垂穗莞花的根、花、茎皮,

  

  性味辛温,有毒,功效消坚破瘀,止血镇痛。该药消坚、破瘀、镇痛,力专效佳,故以此药为主药,消散筋膜、肌肉、经脉间的结节肿块,效果较好。手法治疗后敷消结膏于患处,既加强了治疗作用,又保持了到第二次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练功疗法可以巩固治疗效果。

  

  具体方法:

  

  病人俯卧位,医生站在患侧施行手法。

  

  (1)点穴:穴位为肾俞、气海、秩边、环跳、委中、昆仑。点穴由浅入深,再由深返浅,其中肾俞、委中2穴持续2分钟,余穴1分钟。

  

  (2)推揉按压骶棘肌5分钟,手法应做到轻巧而敏捷。

  

  (3)弹拨第三腰椎横突部,然后用指尖搽揉至透热为止,约10分钟。弹拨方向应以结节或条索状硬块垂直方向为主。手法由浅到深,由轻到重。

  

  (4)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捏拿〓揉腰肌5分钟,手法应深沉有力。

  

  (5)手法治疗后外敷消结膏,鲜开水调成糊状,平刮于棉花上敷于患处,胶布固定。

  

  (6)腰部练功:初起病人可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待病情缓解后,可站立位,用两拇指后揉第三腰椎横突处,然后腰部作前屈后伸、回旋和俯卧背伸运动。治愈后可经常坚持锻炼,增加腰部肌力,防止风寒湿邪侵袭。

  

  以上治法,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不超过2疗程为疗程统计时间。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33岁,工人,198328日初诊。

  

  主诉:右腰部疼痛半月,加重半日。

  

  半月前搬重物时右腰部扭伤,当时作痛点封闭治疗后,腰痛减轻,未再治疗。半月来腰部缠绵酸痛,昨晚腰部剧烈疼痛不能入睡。查体:右侧骶棘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明显。X片显示:第三腰椎左右不对称。嘱患者俯卧,先取肾俞、气海、秩边、环跳、委中、昆仑点穴约12分钟,再推揉按压骶棘肌5分钟,又弹拨第三腰椎横突部,然后用指尖搽揉至透热为止,再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捏拿〓揉腰肌5分钟。在手法治疗后于患处外敷自制消结膏,胶布固定。第二次复诊,患者腰痛即大减,第三腰椎横突压痛减轻,治疗3次后痊愈。嘱患者经常坚持腰部前屈后伸、回旋和俯卧背伸等运动。随访2年未见复发。

  

  周静山腰痛胶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周静山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针灸世家,用祖传方腰痛散用酒调服治腰腿痛,每每取得良效,现根据现代人要求简便的特点,改进为胶囊。

  

  周氏认为,腰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筋脉劳损所致。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补益肝肾为治则。方药组成:全蝎、蜈蚣、穿山甲、地鳖虫、乌梢蛇、川芎、乳香、没药、羌活、独活、丹皮、枸杞等。方中川芎、乳香、没药、地鳖虫、穿山甲、丹皮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辅以全蝎、蜈蚣、地龙、乌梢蛇搜风通络,解痉止痛;配以羌、独活祛风除湿止痛;枸杞子补益肝肾。众药合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制剂方法:将上药经炮制后粉碎成细粉,过6号筛,混匀后装入0号胶囊(每粒含药0.5g),密封包装。

  

  服用方法:成人每天2次,每次6粒,用黄酒送服,宜饭后服。1个月为一疗程,需连用3个疗程。

  

  【病案举例】

  

  吕某,女,55岁,退休工人,有腰腿痛13年病史。2周前,腰部突然疼痛,疑是扭伤,经伤科治疗用药数日,卧床休息却未见好转,反而疼痛日渐加重,并由左侧臀部向左下肢放射,进而站立、行走困难。检查:腰4、腰5左椎棘突旁有压痛,并伴向左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试验<20°。椎间盘CT平面扫描(片号:21690)提示:腰45椎间盘左后突出,钙化,滑移;腰35椎盘突出。遂服用腰痛胶囊,第2天疼痛有所减轻,1周后疼痛渐渐消失。然后每日坚持腰部锻炼并持续服药1个月,腰腿痛基本消失。坚持服药3个月,腰痛、坐骨神经痛完全消失,至今未复发。

  

  周永朴标本兼治药手并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工作姿势,不协调的工作动作,使腰椎间盘长期受力失衡,造成了纤维环局部的应力积累,进而出现弹性疲劳,逐层破损,髓核外移而成突出。中医认为,腰部长期劳损必耗伤肝肾,损伤气血,使腰府空虚,筋骨经脉失养,骨弱筋软支撑无力,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脉,凝滞气血。久之,痰浊瘀相搏结,致经脉气血瘀阻不通,故腰腿痛缠绵难愈。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肾亏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酸痛,麻木软痿。疼痛的特点为酸痛,坠痛。其中偏阳虚者,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微紧;偏阴虚者,腰腿夜间酸楚疼痛较重,舌质红无苔,脉沉细微数。

  

  (2)寒湿痹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重麻轻,重着僵硬,活动不利。疼痛的特点为痛有定处,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临床症状受气候影响明显。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沉缓。

  

  (3)痰瘀蕴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麻痛俱重,症状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疼痛特点为腰部压痛明显,拒按。舌红边尖有瘀点,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沉弦涩。

  

  周永朴认为,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治疗上主张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的原则,以《千金方》的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独活12g、寄生20g、杜仲15g、熟地30g、牛膝12g、秦艽12g、防风12g、细辛3g、肉桂15g、人参或党参12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2g、甘草6g。方中杜仲、熟地、黄芪、当归等

  

  补益肝肾、补养气血、强壮腰府之品固其元本,根据痹阻之邪不同的致病特点,分别佐以独活、制川乌、苍术、木瓜、茯苓、制南星、丹参、桃仁、红花等散寒、除湿、祛痰、化瘀之品以祛其邪,并辅以桂枝、细辛、乳香、没药、蜈蚣、乌蛇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肝肾亏虚型偏阳虚者,加熟附子10g、桂枝15g、黄芪30g;偏阴虚者,去肉桂,熟地增至45g,加枸杞15g、知母12g、黄柏10g;寒湿痹阻型偏寒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桂枝15g,细辛加至56g(煎药延至半小时以上);偏湿者,加防己12g、苍术12g、木瓜15g、陈皮12g;痰瘀蕴阻型者,去人参、肉桂,加制南星10g、天麻10g、丹参30g、地鳖虫12g、乳香12g、没药12g、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15g;有化热迹象者,加丹皮12g、赤芍12g、木通12g、黄柏12g。以上各型久治效不显者,酌加蜈蚣、全蝎、乌蛇、穿山甲、水蛭等通经破瘀之猛品。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

  

  除中药内服以外,周永朴主张还要配以手法、骨盆牵引等帮助疏通经络,缓解紧张的肌肉,解痉镇痛,使其腰府得强,经脉得安,气血得顺,病症自愈。具体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先采用推、揉、攘手法松解腰部肌肉韧带,然后分别取俯、侧、仰卧位对腰部施以旋、扳、抖等手法,继之,取仰卧屈髋屈膝位让患者作主动蹬伸活动,同时术者握患肢踝部作顺势牵引。然后患者改俯卧位,术者握其双踝在对抗牵引下以腰为轴作抖动手法。以上手法的力度应由轻渐重,幅度亦应从小到大,不可过猛,以患者无不良反应为度。手法治疗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下肢疼痛较重者,应配合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每日2次,每次1小时,不可太长,以免造成椎间盘的弹性疲劳。对牵引后症状改变不明显者,适当增加牵引重量,以每侧每次增加1kg为宜,直至牵引后症状有改善为度。牵引10天为一疗程。

  

  傅建华封闭加药饼灸治疗跟痛症

  

  跟痛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主要原因是由于年龄增长,跟部承重力的改变,组织产生退变,长期硬地站立行走,剧烈运动,跟骨结节部遭受慢性牵拉,局部充血水肿而引起无菌性炎症所致。傅建华采用封闭加药饼灸治疗跟痛症,效果满意。傅建华认为,痛点封闭能抗炎镇痛,阻断恶性循环(疼痛痉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药饼灸组方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湿化痰、消肿止痛为原则。

  

  痛点封闭:用地塞米松510mg2%利多卡因12mL,严格消毒后由压痛点进针深达筋膜行局部封闭。5天一次,一般2次。

  

  药饼灸法:药用生川乌、生草乌(二乌散)、生半夏、生南星(南夏散)各等量,均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另用威灵仙、乳香、没药、苏木各100g,白及、白芷各150g,细辛60g,合研细末。根据跟痛范围,将上药与二乌散、南夏散以3:1:1的比例用醋调成软膏,并制成约0.5cm厚的药饼贴敷于患处,药饼上放12cm厚艾绒点燃,待烟尽以局部产生能忍受的灼热感为度。隔天1次,一般35次。

  

  方中白及功能提补骨强筋,并能使药饼粘稠不致松散;乳香、没药、苏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芷散风热止痛,配合细辛增强消炎镇痛作用;威灵仙、南夏散软坚散结,祛湿化痰;二乌散除湿通痹,吸收炎症渗出。诸药配合,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使粘连、痉挛、僵硬的组织松解变软,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张方建益肾活血疗跟痛

  

  跟痛症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

  

  常见有五种类型:

  

  (1)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

  

  (2)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

  

  (3)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

  

  (4)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5)跟骨刺:跟骨刺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跟痛症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

  

  《诸病源候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

  

  相关,是跟痛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在肾虚的基础上可挟有寒湿或湿热。足居下,而多受湿,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下,湿郁成热,湿热相搏,致经脉郁滞,瘀血内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损伤,亦可致瘀血内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外邪多为寒湿凝聚。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张方建采取益肾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张方建认为,跟痛症患者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张氏医通》云:“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版、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用右归丸治疗,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之阳之效;兼寒湿者加桂心,以温通血脉祛寒,加独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湿。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可表现为偏肾阴虚或肾阳虚,偏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版、肉桂、黄柏,偏阳虚者用八味丸。治疗中必须阴阳互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跟痛症的五个类型均以足跟痛为共性,其特点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因为足部经脉和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所致。临证笔者以活血通络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疗跟痛症。消瘀膏由赤芍、泽兰、紫荆皮等药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达病所之效。寒湿偏重者用酒调消瘀膏;湿热偏盛者用醋调消瘀膏。这种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培补肾阴肾阳,消瘀止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武运喜熏洗配按摩治疗足跟痛

  

  跟痛症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

  

  常见有五种类型:

  

  (1)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

  

  (2)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

  

  (3)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

  

  (4)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5)跟骨刺:跟骨刺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

  

  跟痛症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诸病源候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武氏认为中年以后肝血肾精渐亏,肾阳不足,致使筋骨失养。治疗时应给予活血化瘀、温经散结、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剂,通过熏蒸浸泡后,使足跟部粘连、增生的软组织韧带变软、松解。在跟骨结节处,顺其附着点进行按摩,用推、〓、按、点、叩、揉等手法,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水

  

  肿的吸收,使粘连的组织松解,从而解除疼痛。

  

  方药与治法:

  

  基本方:伸筋草、透骨草、昆布、海藻各30g,苏木、制乳香、制没药、木瓜、桂枝、川芎、五加皮、川牛膝、防风各20g。将上药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煎沸约1520分钟,将药液滤入盆内,先熏后洗,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足跟,并用毛巾浸药液不断敷揉,每次浸泡30分钟,若药液变凉可稍加温后再洗。每天24次,每剂药煎2次,连用3天。

  

  推拿按摩:熏洗完毕后,病人俯卧,足跟向上,术者以双手拇指指腹从跟骨结节处向四周理筋按摩,由轻到重,再以空心拳叩击,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治疗期间穿软底鞋,避免奔跑等剧烈运动。10天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李某,男,56岁,19961116日诊。右足跟疼痛6个月,晨起行走后加重,先后服用止痛、消炎药罔效。经X线摄片排除骨质病变,诊为右足跟腱滑囊炎。经中药熏洗配合按摩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熊淑云针刺运动治跟痛

  

  熊淑云是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知名中医师。

  

  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熊淑云根据远道循经取穴的原则,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跟痛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跟痛症多因年老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所致;或因损伤伤及筋骨,导致气血瘀滞,痰瘀内阻,久之内舍于肾,入侵于骨,导致跟骨关节活动受损而成,即《灵枢经》谓“邪在肾则病骨痛”。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跟骨附丽点肌腱、韧带受慢性反复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因渗出、水肿、粘连形成局部压力增高而产生疼痛、跛行等临床表现。

  

  熊淑云认为,针刺的同时运动患足者则止痛作用产生迅速而持久;针刺不加运动患足者,则止痛作用不显著且不持久;不针刺而运动者,则有运动痛。熊淑云认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跟痛症疗效较佳,主要与3个因素有关,即远道循经取穴、运动针感及针运热感。

  

  1.远道循经取穴

  

  在取穴上,作者依据中医下病取上、上病取下的原则。足跟内侧为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手足太阴经相通且上下对应,故取神门穴治疗足跟内侧痛。神门穴为手少阴经所注“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针刺神门穴可以疏通经脉,调补经气,和畅气血。足跟外侧为足太阳经循行部位,手足太阳经相通且上下对应,故取养老穴治疗足跟外侧痛,养老穴为手太阳经的“郄”穴,郄穴经气聚集,主急性痛症,刺之重在行气止痛,效若桴鼓。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取手针足跟痛点,其机理在于针刺的部位和病变的部位形态相似,功能

  

  相近,寓意于“远道按部位取穴”。远道取穴由于远离患位,避免了直接针刺病人的疼痛区,并且不妨碍患部活动,所以又为同时进行运动疗法创造了条件。

  

  2.运动针感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叫做针刺运动疗法。熊淑云认为针刺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一样,为了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因素:一保证刺激的“剂量”;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进针后的刺激量以获得“得气”效应为度,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动使针刺部位持续产生针感并逐步增强,保证了相应的有效刺激量;而运动针感的持续产生又避免了静态留针过程中酸、麻、胀、重等得气感的减退或消失,维持着针刺有效刺激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的产生都离不开运动针感,可见运动针感的产生标志着针刺手法的成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3.针运热感

  

  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使足跟部产生温热感,称为针运热感。针刺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紧张度降低,血流量增强,同时肌肉、韧带、筋膜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又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各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流通过。针刺与运动相伍更使患部血液循环加强,临床表现为温热感,甚至出汗。熊淑云认为针运热感的产生改善了跟骨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劳损组织的修复;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吸收了由炎症反应所致的渗出、充血和水肿,减少了炎症渗出物对游离神经末梢的刺激;同时降低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了痛阈值。

  

  针刺疗法:

  

  取穴:痛点位于足跟内侧者取神门穴,位于足跟外侧者取养老穴,位于足跟正中、下部者取足跟痛点(大陵穴下0.8寸)。均取患足的同侧穴,双足同病取双侧穴。

  

  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用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进行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足跟部。嘱患者用足跟着地行走、跺脚,踩在木棒等硬物上由轻到重自行滚压足跟痛点,或者医者以痛为腧,用木棒叩击、压推患足跟,被动运动患部。主动运动宜缓慢,被动运动用力不宜过猛。运动能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即运动针感。以患处产生温热感为度。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许巩固中药熏洗治跟痛

  

  许巩固是厦门同安区中医院中医师。

  

  跟痛症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①疼痛:足跟痛,呈酸胀疼痛感,尤其是早晨或卧床休息后起床开始负重行走时特别明显,行走片刻,痛苦缓解或消失,行走过多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再行走疼痛如故。

  

  ②肿胀:大部分患者局部无明显肿胀,部分患者足跟内外侧稍肿胀。

  

  ③压痛点:多数病人压痛点不固定,压痛点均在跟骨结节周围。

  

  ④X线片检查:跟骨结节有骨质增生。

  

  跟痛症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清楚,许巩固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观察,认为跟痛症主要是跟骨内高压和跟骨内静脉瘀滞所致,而骨质增生与跟痛症无必然联系。

  

  影响静脉回流因素主要有:心脏收缩力,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而对局部静脉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重力、体位以及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中老年后,血管弹性差,内壁紧张度减低,易扩张,静脉瓣又老化,加上肌肉收缩力减弱,骨骼肌“泵血”作用差,从静卧位开始下地行走时,静脉血由于重力与体位影响,瘀积于下肢,尤其是人体最低位的跟骨,骨内压强最大,而此时肌肉松弛,来不及节律性舒缩活动,肌肉的“泵血”未起作用致静脉回流困难,跟骨内微循环瘀滞,骨内高压致跟痛症。下地活动后,肌肉节律性舒缩活动,肌肉收缩时,挤压静脉血管,使静脉回流加快;舒张时,静脉内血压减低,可促进毛细血管血液流入静脉而重新充盈,从而减轻跟骨内毛细血管瘀滞,减轻跟骨内高压,故跟

  

  痛缓解。过度行走后,肌肉疲劳紧张收缩,舒张不足,静脉内血压难降低,毛细血管血液难于流入静脉,微循环瘀滞难消除,故久行劳累又出现跟痛症。

  

  许巩固根据以上机理,认为治疗跟痛症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改善跟骨内部微循环。使用中药外部熏洗,通过物理热力及药物作用,扩张血管,增加血循环,解除瘀滞,降低跟骨骨内压,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2)利用体位、重力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抬高伤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血液的重力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而改善跟骨的微循环系统,减轻骨内高压,消除疼痛。

  

  (3)利用肌肉收缩挤压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抬高伤足同时做伤肢屈伸活动,尤其是小腿部肌群有节律舒缩活动,充分利用肌肉的“泵血”功能,促进静脉回流,清除瘀滞,减轻骨内高压,改善微循环,解除疼痛。

  

  许巩固采用抬高伤足加中药外熏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熏洗:治法取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许巩固自拟方: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15g,伸筋草20g,白芷10g,细辛6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牛膝10g,木瓜10g

  

  上方加水煎汁,抬足置药上方熏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每剂药可重复用3天,再煎时加水适量煎沸即可熏洗。

  

  熏洗完后,抬高伤足,高过心脏水平以上,如无特殊疾病禁忌,最好是倒立为佳,并同时做伤肢屈伸活动,尤其是小腿肌群舒缩活动,每次15分钟以上。起床开始负重行走前,先抬高伤足,并做患肢屈伸活动至少15分钟,然后才能下地行走活动,久行劳累出现痛加剧,可就地坐卧,尽可能抬高伤足,并做屈伸活动15分钟。

  

  如上处理,10天为一疗程。大多数病人12疗程后跟痛即可消失,行走自如无疼痛。

  

  蔡悦中药配针灸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容易复发。临床上多用消炎止痛药如消炎痛对症治疗,但常因副作用较大而难于坚持。蔡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蔡悦认为,在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故在病变过程中,多兼有湿胜化热的情况,用药时除了要注重祛风湿、通经络外,尤需注意祛湿透热。蔡悦采用自拟中药方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

  

  蔡悦自拟中药方:防风、全蝎各10g,地龙、丹参、独活、桑寄生、威灵仙各12g,鸡血藤、牛膝、忍冬藤各15g,薏苡仁20g。方中防风、独活、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全蝎、地龙、鸡血藤、丹参搜剔络道,活血祛瘀;薏苡仁、忍冬藤化湿清热透络。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蔡悦认为,痛剧者加乳香、黄柏各12g,虎杖15g;气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0g,白芍12g;肾阴虚者加熟地黄12g,山茱萸10g。每天1剂,水煎服,2周为一疗程。

  

  针刺选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及痛点,均用泻法,并配合艾灸,每天1次。

  

  【病案举例】

  

  陈某,男,47岁,司机,19997月初诊。

  

  反复腰腿痛2年余。患者2年前因提重物后出现右侧腰臀部疼痛,并放射至右下肢后外侧牵拉样疼痛,在本院门诊治疗,经腰部CT检查,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予消炎痛内服和封

  

  闭治疗,症状好转。但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逢阴雨天加重,经多方理疗按摩均未能缓解。遂求治中医。

  

  诊见:精神倦怠,轻度跛行,胃纳欠佳,小便微黄,大便于结,舌暗红、苔厚微黄,脉沉略细。查体:腰45椎旁右侧压痛,右下肢较左侧短2cm,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诊为坐骨神经痛,证属风湿郁热,瘀血阻络。治以祛风湿,强筋骨,佐以清热透络化瘀。

  

  处方:防风、全蝎各10g,地龙、丹参、独活、桑寄生、威灵仙各12g,鸡血藤、牛膝、忍冬藤、黄柏各15g,薏苡仁20g。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针刺右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及痛点,均用泻法。共7天。腰腿痛减轻,舌淡红略暗,苔薄白。上方去忍冬藤、黄柏,加黄芪、杜仲各15g,继服7剂,针刺穴位同前,加用艾条温针灸,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陈忠和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臀部软组织损伤病症,是急、慢性腰腿痛患者常伴有的一种损伤综合征。它多因间接外力或腰骶部骨、关节创伤性炎症波及而受损。由于其局部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常引起坐骨神经、骶尾部的神经刺激及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症状,临床常诊为“坐骨神经痛”或盆腔各有关器官的疾病,忽略了对梨状肌损伤的诊治。

  

  梨状肌是臀部深层的肌肉,起自骶24椎体前面,沿骨盆壁向外下行,通过坐骨大孔将该孔分为上下两孔,止于股骨大转子。其作用是协助附着于骨盆和髋周的肌肉,完成髋关节的外展和骨盆在水平方向的稳定性。梨状肌的神经支配是骶12神经。梨状肌上孔有臀上神经、臀上动、静脉通过;梨状肌下孔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及阴部内动脉通过。坐骨神经中含有交感神经纤维,若此神经受损,可引起下肢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从腰部延伸下来的交感神经纤维与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在骶髂关节前面、梨状肌附近形成丛,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器官。由盆神经发出阴部神经(亦称勃起神经),影响阴茎或阴蒂的勃起。梨状肌的损伤若波及此神经丛,可出现盆腔器官的功能紊乱症状。梨状肌周围有多条神经、血管通过,而有些神经变异较大,一旦该肌损伤,就会出现较复杂的症状。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区:自髂后上棘与尾骨间作一连线,在此连线上、髂后上棘下2cm取一点,自此点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即为梨状肌投影区。

  

  梨状肌的急、慢性损伤:某种不协调的动作如髋部的突然内旋

  

  或外旋动作,梨状肌被牵拉,导致筋膜撕裂而致伤。在急性损伤期,发生梨状肌血肿、炎症渗出、体积胀大,刺激压迫其附近的神经而产生症状。在慢性损伤期,梨状肌萎缩,髋关节外旋乏力而致患肢不同程度内旋。儿童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乏力、轻度跛行,步行时呈现不同程度的“O”形或“X”形腿,可能与此肌的急、慢性损伤有关。此外,儿童接受臀部肌肉注射,药物的渗透、刺激或注射针的机械损伤,也可造成梨状肌的急、慢性损伤。波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如创伤性炎症或风湿、类风湿、结核等)或盆腔器官的炎症波及梨状肌时,可引起该肌的急、慢性损伤。

  

  营养障碍腰骶部骨、关节或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刺激或压迫腰、骶神经丛,导致梨状肌营养障碍,发生肌肿胀,最终引起肌萎缩。如腰椎间盘突出、椎弓峡部裂或椎体滑脱、骶髂关节损伤或错位等对腰骶部神经的刺激与压迫,造成梨状肌营养障碍。

  

  临床症状较复杂,既有梨状肌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症状,也有腰骶部骨关节及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病症。从其解剖特点和发病机理分析,后者也可引起梨状肌的急、慢性损伤,有时甚至无法将它们截然分开。

  

  (1)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该神经的神经干受刺激压迫所致。因而,疼痛是从臀部沿坐骨神经放射。在急性期,主动或被动伸屈患肢,均可引发剧烈的坐骨神经痛。慢性期则以小腿外侧的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为主,常伴有下肢的怕冷、水肿等。

  

  (2)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症状:以尿频、尿急、排尿不畅、便秘、肛门急胀感多见,临床常诊为“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结肠炎”等。部分病人呈现性冷淡、阳痿。

  

  (3)体征:患者呈不同程度的跛行姿势,腰、臀部或下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急性期:梨状肌局部隆起呈条束状(或肌束隆起),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明显受限,勉强抬腿在60°以下时,疼痛明显,超过60°时疼痛反而减轻。在抬腿时若将足内旋或屈曲内收髋关节,则可引发剧烈的疼痛。

  

  慢性期:梨状肌局部呈弥漫钝厚,压之有空虚感。病程长者,该肌呈束状硬结,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胀感。若梨状肌萎缩无力,下肢呈内旋;一旦梨状肌发生挛缩,则下肢可呈外旋。直腿抬高时骨盆须抬起或患肢略外展,方能完成超过60°的抬高动作。髋关节屈曲内收明显受阻,但疼痛较轻,仅感臀部胀痛,并伴有下肢的麻胀感。

  

  治疗方法:局部手法: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外展、足外旋。医者用拇指(肥胖、体壮患者可用“肘后三角”)按压梨状肌投影区处,由内上到外下顺向理按56次,以患肢胀为度,然后施以镇定手法至臀部肌肉不跳动为止。手法后用掌根按揉臀部,松解臀部肌肉。最后嘱患者仰卧并伸直下肢,医者反复内旋、外旋滚动患肢,以达到间接松解梨状肌、减轻手法反应的目的。此手法对梨状肌急性损伤疗效较好,而对梨状肌慢性损伤则疗效不甚理想。若用力不当,常同时造成臀肌的损伤。

  

  直腿抬高内旋牵拉法:患者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助手一手按压健肢膝部,另一手按压踝关节上方,医者一手紧握患肢踝关节并将足尽可能内旋,另一手按压膝关节,缓缓被动抬高患肢至患者难以忍受为度。如此反复数次,并逐日加大直腿抬高角度。通过足内旋可间接拉伸痉挛或挛缩的梨状肌(直腿抬高60°左右时,梨状肌拉伸达最大限度),并能同时松解髋周痉挛或挛缩的组织。此手法对梨状肌慢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直腿抬高角度低于60°者,则宜逐次、逐日加大抬腿的高度,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绳肌损伤。

  

  治疗原发病变:慢性梨状肌损伤多继发于腰、骶部的疾患,因此,必须同时治疗腰、骶部骨、关节的病变,方能获得疗效。

  

  药物治疗:急性期可服用消炎、止痛的中、西药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的吸收。

  

  功能锻炼:从治疗的第1天开始,患者应加强患肢的“屈髋旋前压腿”(患足尽可能内旋)功能锻炼,以利于巩固疗效,缩短疗程。

  

  冯乐善穴位埋线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疼痛综合征,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中医称为腰腿痛,属“痛痹”范畴。冯乐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冯乐善认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应为:①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一般分为持续性钝痛或发作性刺痛及烧灼痛,夜间疼痛可加重;②拉塞克氏征阳性或克匿格氏征阳性;③腰部脊柱两侧无明显压痛,沿坐骨神经走向有多处压痛,部分患者有肌肉萎缩、跟腱反射减弱;④咳嗽、喷嚏或腹部用力时疼痛无明显加重。颏胸试验阴性,压迫颈静脉至头胀时,无激发或加剧下肢痛。

  

  冯乐善认为,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可因风寒湿三邪客于经络,或因闪伤血瘀血凝气阻,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畅,引起关节、肌肉的痛、酸、重、麻。本病患者多为疼痛难忍,昼轻夜重、上下相引。穴位埋线既有针刺的机械刺激,又具有长效针感效应。羊肠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在体内被液化、吸收,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异性刺激作用,提高了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从而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管新生、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均得到改善,使之经络疏通、气血调合,增强神经组织营养物质,从而加速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冯乐善认为,埋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疗效的好否与取穴准确,病人对刺激的敏感性有关,取穴准确与刺激感应强效果则好,反之则差。

  

  ②埋线深度要适中,羊肠线的植入最好在肌层,切勿埋在血管、神经、筋腱上,以免影响吸收及加重疼痛,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③同一穴位的多次埋线,尽量避开上次埋线针孔的瘢痕,以减轻瘢痕累积。

  

  ④埋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⑤皮肤麻醉前要作“皮试”。

  

  ⑥个别患者,埋线后会有后遗感、疲倦不适、畏寒等,一般不需治疗,35天内会消失。

  

  治疗方法:

  

  取穴:取患侧的环跳、秩边为主穴,以承扶、殷门、阳陵泉为备用穴。

  

  操作方法:每次取主穴和备用穴各1个。医者戴消毒手套,选准穴后,用硫柳汞液消毒皮肤,铺消毒洞巾。在选定穴位上用2%普鲁卡因浸润麻醉。手持12号腰穿针作刺针(针芯尖磨平),将0号羊肠线剪成23cm长短,浸泡于生理盐水中至软;把刺针针芯向外拔出23cm,将软化羊肠线从刺针斜口置入,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再将针缓慢刺入适中深度(48cm),在针体进入肌层后,要不断地摆动针体缓慢进刺,可避开神经、血管、筋腱等,使针尖抵达所要深度;同时加压针体作小幅度刺激穴位,待有得气感时,右手拇指顶住针芯尾端向下按,食、中两指握住针体顶端向上提,把羊肠线埋入穴位深部,然后拔出针。左手持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用创可帖敷于针孔固定,35天内不要着水。

  

  15天埋线一次,4次为一疗程。

  

  治疗过程中下肢不要作过激活动及用力,不必卧床休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Digg排行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