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一章 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日期:2012-07-04]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一章 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中医谚语

  1.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黄帝内经

    “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讲求的就是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手段,是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首要措施。它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防病于未然

    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摄生还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以及节欲保精等;摄生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做法。

 

病后防其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转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转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贴心提示】

    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都可提高身体素质,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语录链接】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

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

 ———王 圭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朱震亨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朱震亨

 

 2.风者,百病之始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或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性质和致病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疼、畏寒等症状,实为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汗出当风时,风邪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热、伤风、咳嗽等症状。由于风性轻扬且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一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既可以游走于经脉或毛皮、肌肉之间,也可以直达头顶,又可以侵及腰膝,而且来去迅速,变化多端。比如风疹,来势急剧,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奇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故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枠)的表现,所以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枠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4)兼杂为病:风邪常与其他邪气合并侵犯人体,如与热合,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同时侵袭人体。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等即为显例。风邪还可与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引起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春季当防风邪侵

    春季重在防风邪侵,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枟黄帝内经枠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春天防病,首当防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之有时,是说对自然界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及时百草回芽,百病发作,意指春天若患有宿疾者,要当心旧病复发。尤其在春分前后,一些慢性病最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疼、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为常见。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分别在11~1月以及3~4月。精神病在气温多变的春天也最易发作。

    对于上述各种疾病,首先应注意清除体内积热。症状轻微时一般不需要服药,可以通过春游,到空气清新的园林山野之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空气,来排出胸中的郁热之气;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稍稍偏凉,又具有解除内热作用的食物。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旺之时,而肝气偏亢,则会影响于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一些慢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和慢性胃炎患者,在春季频繁复发。防止肝气旺伤脾的重要措施,是要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口味上,应少酸多甜。具体地说,春天多吃大枣,因为大枣味甘平,是补脾药;无需多吃,细水长流,一日几枚即可,一日吃仨枣,终生不显老

 

【贴心提示】

    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种解除内热的食疗方法。

    竹叶粥:用竹叶50片,石膏150克,砂糖50克,粳米250克作原料,先将3碗冷水文火煎石膏、竹叶,煎至2碗水时取出,稍凉后滤去滓渣,放置片刻,再用上部澄清液煮粥。粥热后加入少量砂糖即可食用。

    此外,菊槐绿茶饮也应常喝。

 

【语录链接】

风者,善行而数变。

           ———枟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枠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枠

风者风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枟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枠

风为百病之始,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于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

       ———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枠

3.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

 ———中医谚语

    暑为夏季之主气。暑病轻者谓伤暑,重者谓中暑、暑湿。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性质和致病

   (1)暑为阳邪: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人受暑气,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脉洪数等症状。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口渴喜饮。大汗出往往气随津脱而气虚。

   (3)暑多挟湿: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湿,其致病常见四肢倦怠、胸闷、纳呆、便溏等症状。

 

夏季当防暑邪侵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由此,夏季防暑非常重要。

 (1)出透汗:夏季首先应该注意防暑,尤其是对暴露在盛暑烈日下的广大农民工来讲,更应注意预防中暑。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暑易伤气暑易伤津阳暑病

    很多人选择在空调屋子里避暑,但如果空调温度设置过低,会使室内外温度相差过大,在汗出涔涔时进入冷气淅淅的环境中,汗孔马上闭塞,就会导致夏季流行的空调病,表现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肢体酸痛。中医称这类因暑贪凉受寒的暑天外感病为阴暑病。空调虽可解夏日暑热之苦,但有利有弊,建议广大市民,尤其是上班族,夏天空调房间温度设置以28左右为宜。汗出是调节人体温度和湿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现象,所以该出汗时要其大泄。

 (2)盖好腹: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枟养老寿亲书枠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入。枟摄生消息论枠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道理。夏季防暑,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3)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表现为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感冒等;重者会发生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贴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暑,建议您可以多喝白开水、茶水和陈醋。其中,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温度可选20~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核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另外,在夏季烹饪时加入几滴醋,这样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的铁的吸收。

 

【语录链接】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枟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枠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张景岳

 

 4.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吴刊安

    湿为长夏的主气,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因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导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具体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以及水肿等病症。

 

湿邪性质和致病

(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黏稠腥秽等。

(2)湿性黏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黏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黏滞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黏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长夏当防湿邪侵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和物体潮湿的程度。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会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易引发胃肠炎、痢疾等病症。鉴于此,夏季防湿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贴心提示】

    在我国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等现象。所以,为了避免受湿邪对您的伤害,您可以在进食时,适当吃些辣椒。

 

【语录链接】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枠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为痿。

         ———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枠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病篇枠

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枟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枠

5.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也

 ———王肯堂

    燥为秋季的主气,中医将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二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初秋尚热,易感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而深秋气凉,易感凉燥,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

 

燥邪性质和致病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加上秋天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脏是一个娇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脏器,燥邪影响肺脏,耗损人体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秋季当防燥邪侵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鼻为肺之窍,肺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季注意滋养津液,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量等。

(1)适当补水:补水是秋季防燥的重要措施之一。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最好每天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水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800毫升。一些喝水效果不好的人可以喝绿茶,或去买胖大海、枸杞子等泡茶喝。

(2)燥邪饮食调节:温燥的患者可多吃杨桃、柠檬、葡萄、柚、梨子等含维生素C或凉润的水果,避免冰品、辛辣、烧烤、油炸、咖啡、茶叶和干果类等食品。凉燥的患者可用老姜、红糖煮水喝,喝完可盖被微微发汗。避免服用饮料、寒性食物、刺激物和干果类等。

   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汤水,并适当选择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

(3)早睡早起:由于秋季天气较凉,风速较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宜早睡早起,使意志安远宁静。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4)坚持锻炼身体:秋天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所以应选择适宜的项目坚持锻炼,以强身健体。具体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练拳等,强度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宜。通过锻炼,可提高总的身体功能和机体的耐受能力,以便更有效抵御秋燥肃杀之气的侵袭。

    另外,在庭院、室内可养些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睡前亦可于卧室里置冷水一盆湿润空气。

 

【贴心提示】

这里为您介绍几款防燥的饮食食谱。

    第一,蜜渍荸荠:将几个荸荠洗净去皮,浸入蜜中2~3日后,适量食用,对咳吐黄痰、肠燥便秘有良好效果。

    第二,冰糖黑木耳:将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用文火炖熟后服食,可滋阴润燥,治疗口鼻干燥。

    第三,百合莲子粥:将百合、莲子各适量煮熟食用,可益气,强身,聪耳,明目,润肺养阴。

 

【语录链接】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

        ———张子和

 万物之不燥,就万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

        ———《易经》

 敦阜(土运太过,是谓敦阜)之纪,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燥淫所胜,筋骨内变。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6.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枠

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内寒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虚弱所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后世伏气温病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内伏郁热,过时而发,自里透外的一类温热疾病。其特点是发病之初即见烦渴、尿赤、热不恶寒、舌绛等里热证候,而卫表证候反不明显。枟黄帝内经枠原文则以此为例阐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冬为阴,寒亦为阴,两阴相逢为重阴,至春遂转而发生温热的阳性病证。

 

寒邪性质和致病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寒邪直中,侵袭脾胃,则中阳受损,或伤及肾阳,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

 (2)寒性凝滞: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皆可导致阳气不振,气血运行不畅,使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可出现疼痛。若上焦阳虚,阴寒阻遏胸阳,可出现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阳虚,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泻;下焦肾阳不足,会出现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肤,则毛窍收缩,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状;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收引,出现筋肉拘急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冬季当防寒邪侵

    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在调养方面,宜以温补为主。

   (1)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神藏于内”。除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还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粟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3)起居调养:枟黄帝内经枠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

   (4)锻炼调养:冬季应多参与室外活动,人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新陈代谢加强,从而产生的热量增加。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步行、慢跑、拳剑、气功、健身操、羽毛球等项目。晨练不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

   (5)切莫伤肾:不少止痛药、感冒药和中草药都对肾脏有毒性,不要不经医生诊治与指导自行服用,否则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肾脏。有药物过敏史及肾病史者,就医时也要向医生及时说明。

    此外,暴饮暴食、憋尿习惯、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有损于肾脏,可致慢性肾病,所以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者,要注意控制病情,并定期验尿。

 

【贴心提示】

    “冬伤于寒”,春天到来后则要防止“倒春寒”的袭击,倒春寒容易使肝功能受损,此在春季养肝保肝时仍要注意防寒。在倒春寒期间,您可以选择多喝水,因为早春的时候比较干燥,人体容易缺水,每天补充水分不仅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语录链接】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大论

 

  7.百病多由痰作祟

   ———汪 昂

     痰既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很多疾病的诱因。中医素有“顽痰生百病”之说。痰无处不在,它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

 

痰邪性质和致病

     痰有寒热湿燥之分,不同的季节环境下,痰的性质可能不一样,一般春天多是风痰,夏天多热痰,秋天多燥痰,冬季多寒痰,其区别大致如下。

 (1)风痰:开始白稀,后转黄黏,由风邪侵肺、感冒伤风引起。

 (2)热痰:黄色,黏稠,或结成块,量可多可少,大多为肺热。

 (3)寒痰:色白,清稀,或有灰白点,或是青色,多而有气泡,多为肺虚。

 (4)湿痰:痰量很多,很容易咯出来,尤其是早上较多。

 (5)燥痰:痰量较少,或是几乎无痰,黏稠,难于咯出。

 

肺脾肾防痰邪侵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有专家指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因此要注意调养好这三大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防痰治痰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1)肺为贮痰之器:肺虚易致人体内津液代谢和分布失常,最终出现痰浊。所以,防肺生痰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外邪伤肺或久病损肺而致肺气虚。在防治过程中,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对原有肺病如结核、气管炎等积极治疗。食补可用白银耳、百合、沙参、冬虫草、杏仁等佐餐,另外要少吃油条、辣椒等温燥上火的食品,以防伤津化燥。

(2)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的人痰最多,因为脾虚的人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水湿在体内停聚也易生痰。所以,建议脾虚的人用健脾利湿的药品及食品来调理。药品如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食补可吃苡仁、茯苓、扁豆、山药、党参、黄芪、大枣等。

(3)肾为生痰之根:老年人生痰多因肾虚所致。在调养上可补肾,用六味地黄丸调补,再服苡仁、山药、芡实仁、核桃、蛤蚧、杜仲等辅治。

 

【贴心提示】

    在平时的饮食上,为防止相应痰症的产生,您可以根据时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如冬春应防风寒袭肺产生的寒痰,可多食生姜、胡椒、胡桃肉以祛寒;夏天因为脾胃常被湿邪困阻,应防生湿痰,可食用苡仁、山药、茯苓、白术、草果等以健脾化湿。

    如果是在湿热较重的地区,人体易患湿邪,困阻脾阳,使水液不化而成痰。建议您选择性凉味苦的食物,如梨、丝瓜、竹笋、金橘、杏仁、苦

瓜等,也可以服用夏枯草、茵陈、车前子、木棉花等;秋天应防燥热生

痰,可多食润肺的梨、藕、百合等。

 

【语录链接】

无痰不作眩。

           ———丹溪必读·头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医宗必读·痰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医宗必读?痰饮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活法机要·咳嗽证

 

8.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易经

    火为热之极,火邪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而致,或自风、暑、湿、燥、寒五气转化而来。内火是疾病变化的产物,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如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思虑劳心,引动心火等。

 

火邪性质和致病

(1)火性上炎:火为阳邪,其性上炎。其伤人多见上部,心火上扰,常见口舌生疮;胃火上窜,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多见头痛、口苦、目赤、眩晕。感受火邪,阳热炽盛,出现发热、烦躁不宁、口渴引饮、疮疹红肿热痛等症状。

(2)伤津、动血、生风: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现发热、口渴、喜冷饮、舌红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最为常见;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劫耗阴液,可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出现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亦属于肝风内动的范围;热入血分,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状。

 

四季当防火邪侵

   所谓“火”只是一种中医上形象的说法,指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它能产生温暖,提供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中医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倘若因气候、心绪等导致“火性”失控,表现出病症,统称为“上火”。

(1)春季防上火要求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切忌连续“作战”娱乐到午夜。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达到清火排毒的目的。

(2)夏季保持心态平衡是预防上火的关键。要尽可能给自己营造安静的环境,多听些舒缓的音乐,缓解焦躁情绪,同时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多吃清淡、祛暑益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苦瓜、西瓜、牛奶等。

    一旦出现上火症状,则要根据不同病因对症解决:如在生活工作中的不开心,则可以去找朋友聊聊天、散散步,或者做一个短时间的旅行,不气不烦,远离是非之地等,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的生气发怒,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去思考分析问题,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或平时没有时间做甚至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3)秋季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正餐,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还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都很有效。同时,还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4)冬天也容易上火,因为天气寒冷,人们会多吃肉驱寒,放假聚会时更容易餐餐肉食,不免“火”从口入。其实,只要记得每天必吃的食物以及水果、凉茶,再避开“生火”食物,就能很好地抑制“火”气。

【贴心提示】

不论在哪个季节上火,必要时都可以少量服用牛黄上清丸、三黄片、

青果丸等清火药物。但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服

用,不可想服多少就服多少,也不宜长期把它们作为常用药物使用,否则

将会引发药物造成的肠道疾病。

 

【语录链接】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火也。

       ———易经

身热则死,寒则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

 

 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气,从广义来说,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且主要通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现代医学角度讲,人体之气无非是指新陈代谢的机制及其所产生能量的总称。

 

气邪性质和致病

    生气是百病之源,气大伤身。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至少对人有以下几大伤害。

(1)伤脑:生气时,气血上冲,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

(2)伤神:生气时,心不能静,神则不宁。

(3)伤心:生气时,心脏供血不足,极易导致心肌缺氧。

(4)伤肺:生气时,呼吸急促,肺泡不停扩张,从而危及肺的健康。

(5)伤脾: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癌很可能都是生闷气的结果;另外一种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心理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的状态,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

(6)伤肝: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顶。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却是真实的情形。

 

气邪侵害的防治

由于生气会使人体造成许多伤害,因此,对付气邪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要求修养身心,开阔心胸,或者寻求一种宗教信仰,使得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打消生气的念头。

中医利用按摩或用针灸肝经,在病人生气之后设法将生气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其方法是人生了气后,立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时穴位会很痛,必须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也可以在生气的当天为其针灸,在太冲穴扎针,并留针30分钟,隔两天再扎一次,直到这个穴位按起来不再痛,头顶也不在发热为止。但如果由于生气而在肝里留下了血瘤,那就需要很长时间的保养。另外,吃些可以疏泄肝气的

食物,如陈皮、山药等,也很有帮助。

 

【贴心提示】

    最简单的消气办法是用热水来泡脚,水温控制在40~42℃,泡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建议最好是泡到肩背出汗为止,血气低的人也可以泡2个小时左右。

 

【语录链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柜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

 

 

  10.怒则为病,暴怒伤阴

   ———医学谚语

    怒是一种富于冲动性的情绪,是愿望不遂而积累起来的紧张爆发。受人欺侮或欺骗、善意被误解、缺点劣迹被揭发、秘密被泄漏、权利被侵夺等最易被激怒。

 

怒邪性质和致病

    “暴怒伤阴”即是指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人在发怒时,生理上产生的功能失调、肝气横逆上升和气血上涌等一系列变化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甚至会心血管破裂而猝死。

 

老年当防怒邪侵

    老年人初从岗位上退下来时,在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和人际关系上,都会产生一时性的不适应,他们稍遇刺激就容易生气,一句话不顺心就容易发怒,这种状态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那么该如何去克服这一矛盾呢?

 (1)防怒:就是杜绝致怒的因素。影响愤怒的因素,有生理性的,如“人困则多怒”、“人疾则气燥”。这类怒,往往误会者多,过后也后悔。有心理性的,如受辱气不顺时的发怒。这类怒,多形于内,对身心最为不利。因此,要防怒必须从认清自我入手,做“现在”的主人,适应新的状况,不做“过去”的奴隶。须知:留恋过去就等于忽视现在,是自寻烦恼。

 (2)制怒:就是克制愤怒来制住临时的骚乱。制怒之策,首先是容忍。既要讲原则,更要讲究宽宏大量。二是自省。百怒之

源,起之于辱。反躬自问自己是否有被辱之处,善意者不应谈怒,

恶意者不值得怒。三是自解。自解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引退,从致

怒场合明智引退;其二是自制,控制情绪,克制怒气,不生事端。

 

【贴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需要发怒的事件时,有一个小窍门可以抑制心中的怒火:举手后先伸缩指头10下,或开口时先转绕10圈舌头,等到动作做完,怒气就消了一半。

 

【语录链接】

怒则气上。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大怒伤目,令人目暗。多怒,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劳,药力不及。当食暴嗔,令人神惊,夜梦飞扬。

             ———《清凉书》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故气上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怒甚则胁痛,郁极则火生,心烦意躁,筋节不利,入夜不寐。

       ———《医醇剩义·怒伤》

 

 11.惊喜为心之志,过则伤心

    ———中医谚语

    祖国医学一向倡导“养生先养心”、“上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心是主持人体思维活动、情感变化的最高机构,同时心对外界各种刺激的调节作用也是直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通常人们把各种情感变化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人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不良情绪时,通过自身的心理承受和心理调解可尽快化解,从而不会成为致病因素,也不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及其他脏腑功能。但是,当人们受到过度的精神刺激超出了生理承受能力时,即可造成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正常的高兴喜悦情绪,可缓解人的紧张压力,有利于心脏的运血功能。但是过度的暴喜或惊喜会造成人的精神涣散、精力不能集中,甚则出现神不守舍、哭笑无常、躁动不安、心动过速等症状。如有高考学生考试后心理压力很大,总觉得考得不理想,多日闷闷不乐,当突然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惊喜若狂,哭笑不止,躁动不安。日常还见有老年人平日孤独寂寞,在年节假日里,儿女突然从外地归来,使老人欣喜过度,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则造成心脏病发作。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心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脏的病变。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暴喜性质和致病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所说“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所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应当指出,临床上常见痰热扰心的喜笑无常和心阴亏损的喜忧多哭等病症,与本证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所不同,故有治喜以恐的治法,而痰热扰心,心阴亏损就不能以恐治疗。

 

日常当防暴喜侵

    《黄帝内经》讲:“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讲的是喜怒无常,或者过寒过热,都会伤害生命,因此保持不喜不怒的心态是一种境界。

   (1)随遇而安,平和面对:宇宙是运动的,事物是发展的,人心是变化的,每天发生的事是不可预测的。平和地面对已知的、未知的、突如其来的各种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喜无忧,无怨无悔;酒席宴上不要醉,平淡生活糙米香。自己不伤自己,谁也伤不了你,被伤者皆为自伤。这就是“安居处”,也是随遇而安。

   (2)饮食清淡,身体安生:《黄帝内经》讲,吃得清淡而少补气,吃得味厚而多伤气。有些人患癌症之后,坚持吃素食,坚持吃得适量,肿瘤得到了控制。这就是枟黄帝内经枠中所讲的清淡而少补气的道理。清气可以气化肿瘤。《说文解字》讲,不流而留即是瘤。清淡饮食,身体安生。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都能证明了这个道理。

   (3)正确锻炼:做适合于自己的锻炼。自然界有四季,人也有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少年儿童属于春天,青年属于夏天,中年人属于秋天,老年人属于冬天。少年儿童与青年的锻炼效法春夏勃勃生机生长阳气;中老年人的锻炼要效法秋冬收藏阳气。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是走路,要学会走路,坚持走路;最忌讳的是剧烈运动,用力运动。

 

【贴心提示】

    现代家庭中,子女一般都在外地工作,老人一年到头都难以见到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好不容易见到面后很容易造成“喜则气缓”,如若再吃点好东西,很可能又会造成脾胃方面的毛病,所以儿女们一定要记住常回家看看,多孝敬父母,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语录链接】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